你需要先搞懂相机的基本操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考生抱着"先拍再说"的心态直接上手,结果连光圈和快门的关系都没理清,相机不是智能手机,旋转拨盘时听到的"咔嗒"声藏着大学问,比如拍流动的溪水,有人用1/1000秒定格水花,却不知道调小光圈会让背景的树林变成模糊色块,建议把相机说明书当睡前读物,对着厨房的窗户练曝光三角——调整三要素时观察窗框阴影的变化,比死记硬背参数表管用十倍。
构图训练要走出舒适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用九宫格线把主体放在交叉点?考官看三百张这样的照片会打哈欠,下次拍街角咖啡馆时,试着让遮阳伞的阴影斜穿整个画面,或者把咖啡杯放在最边缘只拍半截,有考生在胡同里蹲守两小时,终于等到外卖员的黄色头盔与晾晒的床单形成对角线构图,这种刻意练习比套用黄金分割更有价值,打破规则的前提是清楚规则长什么样。
暗房技术比滤镜更值得投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在年轻人觉得Lightroom能解决一切,但艺考老师往往更看重传统工艺,试着用胶片拍一组静物,你会发现强迫自己手动测光后,对光线的敏感度会显著提升,有个考生用过期三年的黑白胶卷拍摄老城区,冲洗时故意延长显影时间,得到粗颗粒的楼梯特写反而成了作品集亮点,数码后期做漏光效果很容易,但暗房里药水温度差导致的意外纹理,才是无法复制的视觉语言。
主题挖掘要像洋葱般层层剥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城市变迁"这类命题被拍得太滥,有人直接去拆迁工地拍推土机,这就像用味精调汤底,真正的好作品需要观察细节:比如跟踪拍摄某栋老楼三个月,记录下窗台上逐渐消失的盆栽,或者菜市场摊主用粉笔改写价格的特写,考官想看到的是你如何用影像讲故事,而不是单纯展示技术,有个女孩持续拍摄母亲染发时遮不住的白发根部,比空泛的"亲情"主题有力得多。
现场应变能力决定成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考场给你安排的模特可能面无表情,场地也许是毫无特色的白墙,这时候要学街头摄影师那套"因地制宜"的本事:把考官发的矿泉水瓶斜放在窗台,利用阳光折射在墙上制造波纹光影;或者让模特攥着铅笔的手部占据画面三分之二,去年有个考生发现考场消防栓的红色很正,当即让模特背靠它拍侧影,最终成片比那些刻意摆拍的生硬肖像生动得多。


 Sun阳光仔
 Sun阳光仔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