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照和写真的拍摄目的不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人拍婚纱照时,摄影师常听到"要拍得像童话",这类照片的核心是记录爱情仪式感,每张构图都在强化"我们结婚了"的符号——比如牵手特写、礼服拖尾的铺陈,而写真更侧重个人表达,上周给一位舞蹈演员拍创作片,她要求用肢体语言展现孤独感,最后成片里甚至没有一张直视镜头的照片,目的差异直接导致拍摄思路的分岔:婚纱照要确保长辈能看懂,写真却可以追求"看不懂但很高级"。
服装造型决定画面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影楼的婚纱往往自带反光涂层,在强光下会形成珍珠般的光晕,这是刻意为之的"贵气感",但去年给独立设计师拍宣传照时,她自带了一件做旧亚麻长裙,在阴天环境下反而拍出了油画肌理,写真的服装更像调味料——oversize西装能塑造力量感,真丝吊带则暗示慵懒,反观婚纱照,再个性的新人也很少敢用全黑造型,毕竟谁都不想二十年后再看照片时被问"你们当时是参加葬礼吗"。
场景选择存在隐形规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婚纱照的取景本质上是造梦,海边礁石上的拥吻、欧式楼梯的俯拍,这些场景经过二十年依然流行,因为它们构建了超越日常的仪式空间,但拍都市写真时,我常带客户钻后巷找生锈铁门,这种"不完美"恰恰能激发真实情绪,有个有趣现象:新人站在真实景点前总问"能修掉后面游客吗",而文艺青年看到修得太干净的背景反而会要求"把那个塑料袋P回来"。
后期修图的尺度差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处理婚纱照时,修图师要像瑞士钟表匠般精确:液化工具推脸型必须保留骨相特征,皮肤处理要保留纹理的同时去掉瑕疵,但给摇滚乐队修宣传照时,主唱直接要求"把吉他弦P出火星四溅的效果",这种尺度差异源于使用场景——婚纱照要经得起亲戚们用手机放大检视,而写真往往只需要在社交媒体惊艳三秒,曾有位客人拿着写真原片投诉"怎么没修掉我的法令纹",但当了解到这是为了保留叙事感后,反而把这张选作了诗集封面。
拍摄过程中的互动方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指导拍婚纱照的情侣摆动作时,需要具体到"先生左手轻搭太太腰线往上三公分",这种精确源于多人协作的复杂性——新娘的头纱、新郎的领结、裙摆的铺陈必须同时完美,但拍单人写真时,我更多用气味描述引导情绪:"想象你站在暴雨前的松树林",有个案例很典型:让新娘做出"突然被求婚的惊喜表情"时,她丈夫下意识吐槽"你当时明明在嗦螺蛳粉",而让作家客户演绎"等待灵感的状态"时,她真的站着睡着了。


 MountainPeakAdventure
 MountainPeakAdventur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