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漫如何用色彩构建视觉叙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开陈漫的《五行系列》,高饱和度的红与黑碰撞出东方哲学的张力,这种色彩运用绝非偶然——她在拍摄前会手工调制颜料,将模特身体当作画布直接涂抹,木》篇中,青绿色颜料在皮肤上呈现龟裂纹理,后期再叠加数码层次的渐变,摄影师可以借鉴这种"物理+数字"的双重染色法:先用亚克力颜料在主体上制造基底纹理,再通过PS的色彩平衡工具微调冷暖对比,为什么她的红色总比别人的更刺眼?秘密在于她会让红色区域占比严格控制在画面15%以内,如同火锅里辣椒的比例,多一分则燥,少一分则寡。
陈漫镜头下的几何切割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观察《少先队员与三峡大坝》的构图,超广角镜头将水泥坝体变形为锐利的三角形,与圆形帽徽形成几何对抗,这种构图需要精确到毫米级的站位计算——她会让助手在模特站立位置贴十字标记,相机则固定在3.5米高的脚手架,利用俯视角度强制透视,日常拍摄中,我们可以用手机广角模式模拟这种效果:让人物站在瓷砖地板的十字接缝处,脚尖抵住线条交汇点,手机举过头顶向下30度倾斜拍摄,瞬间就能获得建筑般的结构感。
陈漫的混合光源使用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迪奥中国系列中,青铜器与模特面部的光影呈现出诡异的和谐,现场花絮显示她同时使用了影视镝灯(5600K)和煤油灯(1800K),这种看似冲突的布光其实暗藏算法——镝灯负责勾勒轮廓的高光部分,煤油灯则专门照射阴影区域,后期将色温差值控制在800K以内,就像煮奶茶时红茶与牛奶的温度差不能太大,否则会产生分层,尝试在窗边拍摄时,可以用5600K的LED补光灯打亮背光面,同时保留窗外2800K的路灯光晕,记得在相机白平衡设置中选择"阴影+1"模式。
陈漫的后期分层处理秘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十二色》里那些看似平滑的肤色,实则是30个图层的精密叠加,她会在通道面板里单独提取青色通道作为蒙版,用历史记录画笔恢复五官的立体感,这相当于给照片"化妆"时先打粉底再修容,普通摄影师可以尝试这个简化版:在ACR中先做整体调色,然后按住Alt键点击蒙版图标创建反向蒙版,用白色画笔在额头、鼻梁、下巴三点轻扫,就像给石膏像补高光,为什么她的修图总有手绘质感?关键在于最后一步——在图层最上方添加1%噪点,模仿宣纸的纤维肌理。


 心湖泛起涟漪
 心湖泛起涟漪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