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手机摄影

每个摄影师心中都住着一个 每一张摄影作品的背后

每个摄影师心中都住着一个 每一张摄影作品的背后171年前,法国摄影师为清朝官员耆英拍摄了一张人物像,这张黑白照片被海内外众多摄影史专家和档案专家认定为中国现存最…

每个摄影师心中都住着一个 每一张摄影作品的背后

每个摄影师心中都住着一个 每一张摄影作品的背后

171年前,法国摄影师为清朝官员耆英拍摄了一张人物像,这张黑白照片被海内外众多摄影史专家和档案专家认定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照片。171年后,影像记录成为自媒体时代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的革新,更是民众对记录艺术世界和生活的新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每个影像拍摄者都成了潜在的摄影师。

  怎样能更好地记录生活?如何打开局限的拍摄思维?摄影未来的发展走向是什么?这些问题牵引着拍摄者们走进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 《联展影人专访》,由瞬间记录·“乔家大院”全国晚报(都市报)新闻摄影联展媒体代表分享平遥摄影大展期间的观影心得。

  联展影人专访

  15年成熟品牌让影像营销有了先天优势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89影像郭俐姗

  记者:289影像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289艺术项目中唯一以摄影为核心业务的公司,这次带作品来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郭俐姗:我们参加了大理的国际摄影节,这次也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即将也会参加加拿大温哥华的国际摄影节。来参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我们感受到这个展览布局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及其作为一个老品牌的成熟和稳健,在整个影展运作方面,我们都有很大的收获。

  记者:289影像在影像营销方面有不少成功经验,结合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来说,影像如何能更好地市场化?

  郭俐姗: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是一个有15年历史的成熟品牌,每次来我们都有收获。同时,我们在举办全球华人摄影大奖时也和西方一些知名的摄影师以及策展人有过合作,也碰撞出了很多火花,所以我想,平遥摄影节是不是能在图片交易、图片消费方面有一个延伸?咱们平遥有这样一个文化的氛围、摄影的氛围,是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其实可以做很多产业上的尝试。

  记者:这种产业上的尝试,比如图片交易,具体来讲,有哪些方面?

  郭俐姗:图片交易是一个蛮大的市场,在国内来说,图片交易有商业类的图片,创意类的图片以及风光类的图片。如果有一个平台可以承载山西的各种风光、人文、风俗等等一些作品,让影像作为这种艺术的衍生品,渗透到千家万户,可能是一种方向。是否能针对省外、国外的一些艺术爱好者进行品牌产品输出?平遥做了15年这样的大展,积累了很多数据和丰富的素材,如果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名义来做品牌输出,这个品牌价值会让影像营销有一种天然的优势。

  本报记者 郝宏

  带着责任感拍照就是我的动力

  郑州晚报摄影记者周甬

  记者:对这次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有什么感触?

  周甬:我不是第一次来了,不过这次摄影展里媒体作品明显减少,我觉得有些遗憾。除了咱们全国11家晚报都市报的新闻摄影联展,只有个别媒体零星展出了些,咱们算是给整个摄影展补充了新闻摄影这一块。

  记者: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作品?

  周甬: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摄影展中有不少以老兵、抗战为题的作品。有一组“革命母亲”的作品印象挺深。跟我们郑州晚报自己带来的“不能忘却·寻访抗战老兵”系列作品的选材有些相似。

  记者:同样是与抗战有关题材,郑州晚报拍摄的老兵和其他摄影师拍的有区别吗?

  周甬:我觉得,题材可能相似,摄影技巧也可能相似,但摄影记者和普通摄影者拍摄的原动力是不同的。人们说起抗战老兵,想起的都是,实际也抗战了。见到我们,老兵都激动得不行,他们以前几乎从没有被关注过。最后拍出的照片,每一位老兵都有幅面部特写,能从他们眼睛里看出沧桑、感动、心酸这些情绪。

  记者:这些图像专业一些的摄影师也可以拍出吧?

  周甬:是的,像《革命母亲》也有面部特写,也很感人。但我们这么做,除了记录事实,更希望用这样的冲击力感染读者,尽力能改变什么,这是我们的动力。

  记者:专业摄影记者的动力,具体说说?

  周甬:这种动力,是人文关注,是想推进历史,是摄影记者的责任感使然,也是新闻摄影不同于普通摄影的最大区别。我做摄影记者快20年,很多类型的新闻都再三采访过,但我一直记得要在镜头中尽量体现新闻责任,这就是我的动力。

  本报记者 冯戎 郝宏

  作者:郝宏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本文源于网友整理,不代表爱摄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