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先搞懂相机的三个参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新手端起相机就按快门,结果发现照片不是太亮就是模糊,这就像炒菜不放盐——工具齐全却用不对地方,快门速度、光圈、ISO这三个参数就像方向盘、油门和刹车,得配合着用,比如拍奔跑的狗,快门速度至少1/500秒才能定格动作;而拍夜晚的车流,反而要用慢门配合三脚架,光圈控制背景虚化程度(f/2.8比f/16虚化强),ISO越高画面噪点越明显,别动不动就调到6400。
构图法则要活学活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死记"三分法"把主体永远放在交叉点上,拍出来的照片像用尺子量过般僵硬,其实构图更像是骑自行车——先掌握平衡再追求花样,试着把路灯放在画面右侧三分之一处,同时让延伸的阴影指向角落;遇到对称的建筑时,大胆把中线对准中央,下次拍人像,可以故意让模特的脸贴近边缘,留出呼吸空间的反面往往更有张力。
光线比设备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有人问"要不要买上万的镜头",却忽略清晨六点的阳光值千金,观察你家窗户,上午十点斜射的光线能让水杯投影变成抽象画,阴天时白墙就是天然反光板,逆光拍摄树叶能获得半透明的翡翠效果,记住硬光会制造强烈阴影(适合表现纹理),柔光则像加了层纱(适合拍婴儿),傍晚的"魔术时刻"稍纵即逝,提前蹲点比后期调色管用十倍。
培养发现细节的眼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老摄影师总盯着地砖裂缝或生锈的门把手看?这些被忽略的细节才是故事的密码,试着用手机拍咖啡杯的杯沿缺口,逆光下的咖啡渍会形成微型山脉,菜市场的鱼鳞反光、老人手上的皱纹,比摆拍的糖水片更有生命力,有个练习方法:每天强迫自己拍10张不同质感的照片——湿漉漉的台阶、剥落的墙皮、毛衣的毛球,三个月后你看世界的角度会彻底改变。
后期不是救世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有人把灰蒙蒙的废片硬拉成"大片",结果满屏都是彩色噪点,后期软件像化妆品,能修饰瑕疵但救不了先天畸形,RAW格式确实给后期留有余地,但白平衡严重错误或完全失焦的照片,神仙也难救,建议新手先尝试直出JPG,就像学游泳时摘掉浮板——强迫自己前期就做好曝光控制,等能准确判断何时需要提亮阴影、何时要保留高光细节时,再接触图层蒙版不迟。


 Warm温暖光
 Warm温暖光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