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先理解色彩的三要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接触调色时,很多人会盯着饱和度滑块猛拉,结果照片要么艳得像卡通画,要么肤色发橙,这就像炒菜只懂加盐,忽略了火候和食材搭配,真正影响色彩表现的是色相(颜色本身)、饱和度(浓淡)、明度(亮暗)这三兄弟,试着拍一组红色气球,后期分别调整这三项:把色相往右拉,红色会逐渐变成紫色;降低明度,深红色会显得更沉稳,掌握这种联动关系,才能避免调色时的盲目操作。
白平衡能改变照片的情绪
阴天拍的照片总感觉灰蒙蒙的?这往往是白平衡在作祟,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就像个老好人,总想把所有光线都中和成白色,但清晨的淡蓝和夕阳的暖黄恰恰是氛围的关键,手动调整时,可以找画面中的中性色(比如水泥墙或白衬衫)作为参考,有次拍咖啡馆窗边的场景,原片偏黄显得沉闷,把色温从5500K降到4800K后,立刻有了清冷的电影感——调色不仅是修正错误,更是主动塑造情绪。
高光与阴影需要区别对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参数套用在逆光人像和夜景上效果天差地别?因为亮部和暗部对调整的敏感度完全不同,拉高阴影能找回树丛细节,但过度提亮会让黑色发灰;压暗高光可以挽救过曝的天空,却可能让玻璃反光失去质感,建议像控制水龙头一样分区域处理:先用渐变滤镜保护天空,再单独提亮人物面部,好照片要有亮部不刺眼、暗部不死黑的自然过渡。
局部调色比全局调整更高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你想突出晚霞时,有没有发现整张照片跟着变紫了?全局调整就像用大喇叭喊话,所有像素被迫接受统一指令,试试用画笔工具:放大到200%,给云朵刷上橙红色,同时避开建筑和地面,去年拍古镇灯笼时,我只选中红色通道增加明度,既保留了灯笼的纹理,又没影响青石板路的质感,这种精准打击式的调整,往往比整体加对比度更能四两拨千斤。
预设不是万能的解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网上下载的胶片滤镜一键套用,为什么总感觉差点意思?这就像买均码衣服,不可能完全合身,好的预设需要根据拍摄条件微调:晨雾中的森林可能需要减淡绿色饱和度,而沙漠照片反而要强化黄色,有个诀窍是先用预设打底,再关掉所有效果重新观察——你会发现某些局部仍然需要手动优化,真正的高手,都懂得把预设当调料而非主菜。


 Sky天空蓝
 Sky天空蓝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