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职业代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是摄影师的隐形画笔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被阳光亲吻过,而另一些却像蒙了层灰?关键在于对光线的驯服,清晨斜射的暖光能给建筑镀上金边,但若在正午拍摄同一场景,强烈的顶光会让阴影像刀刻般生硬,有次在胡同里拍老门环,特意等到下午四点,那时光线会从西墙翻过来,铜环上的锈迹突然就有了故事感,逆光拍摄时把曝光补偿加两档,暗部细节才不会丢失在阴影里。
构图藏着视觉的语法规则
三分法就像炒菜时的盐,用多了死板,不用又寡淡,拍广场上的鸽子群时,故意把喂食的老人放在左下交叉点,留出右上方飞起的鸽群,画面就活了,但遇到对称式建筑,比如故宫的屋檐,强行套用三分法反而会破坏庄严感,这时候不如掏出手机自拍模式——不是真要自拍,是利用网格线检查水平线是否笔直,歪掉的照片总让人感觉建筑师喝了酒。
快门速度决定时间的形状
拍瀑布用慢门还是高速快门?这取决于你想呈现的是丝绸还是冰晶,去年在黄果树瀑布试过1/1000秒凝固水花,飞溅的水珠像被施了定身法,但换成1/4秒后,水流突然变成奶油质感的绸缎,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最好不低于焦距倒数,比如用200mm镜头,速度别慢于1/200秒,否则连呼吸都会在照片上留下重影。
后期是未完成的暗房工艺
有人说直出照片才纯粹,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哪个不玩遮挡曝光?修图不是造假,就像化妆不是换头,处理人像时,我会在Lightroom里把橙色饱和度降10点,肤色立刻通透起来,这比粗暴磨皮自然得多,但要注意,锐化过度会让发丝边缘出现白光边,像被静电炸过似的,有个检验标准:放大到100%时,睫毛应该根根分明,但不能变成钢丝。
器材是延伸的感官神经
全画幅和残幅的区别,类似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音域差,拍星空时确实需要全画幅的高感表现,但拍生态微距时,残幅的等效焦距反而成了优势,有次用70-200镜头拍三米外的螳螂,裁切后画质依然够用,不过三脚架云台要是没锁紧,再贵的相机也会上演慢动作跳水,真正重要的不是设备价格,而是你知道转哪个环能最快调出想要的效果。


 Sweet甜心
 Sweet甜心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