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培训机构的师资实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太多学员冲着"名师"报名,结果发现老师只会照本宣科,真正靠谱的导师往往有双重身份:既是拿过国际奖项的实战派,又能把复杂的光圈换算讲得像买菜讨价还价般通俗,比如教人像布光时,他们会直接拆解自己给杂志拍封面的失败案例——那次逆光差点让模特发丝过曝,最后用硫酸纸加蜂巢才救回来,这种血泪经验,可比教科书上的"三点布光法则"管用十倍。
课程设置要解决实际拍摄痛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某机构把三分之二课时耗在胶片冲洗上,可学员连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都搞不明白,好的课程应该像急诊科医生,先治最要命的"病",比如教夜景拍摄时,不是泛泛而谈"用三脚架",而是带学员实地演练:如何用手机屏幕当临时补光灯?碰到游客闯入长曝光画面该怎么补救?上周有个学员在故宫角楼拍星轨,就是靠着课程里教的"黑卡遮挡法",硬生生救回了被探照灯毁掉的底片。
设备条件不能成为创作瓶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遇到过用万元级设备教学的机构,可学员回家用入门单反照样抓瞎,真正专业的培训反而会刻意设置限制:只给50mm定焦拍美食,用手机完成商业静物作业,去年有期高阶班更绝,要求学员用二十年前的老数码相机拍时尚大片,结果有人发现开启闪光灯时,故意让快门不同步能拍出赛博朋克光效,这种训练比堆砌设备更有价值——毕竟现实拍摄中,谁没遇到过器材掉链子的窘境?
后续服务决定技术保鲜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结课发证书只是开始,持续成长才是关键,某机构组建了"疑难杂症"微信群,导师凌晨两点还在解答学员拍极光时的参数问题,更实在的是定期组织"命题创作",比如上月要求用三种以上手法拍"孤独感",获奖作品直接推荐给图库签约,有个开影楼的学员就是靠这类活动,把课程学费赚回来三倍不止,毕竟摄影技术像鲜鱼,没有持续喂养,结业三个月就会发臭。
试听环节藏着魔鬼细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轻信机构提供的精修试听视频,那和方便面广告里的牛肉块一样虚幻,直接要求旁听正式课程,重点观察导师如何应对突发状况,有次试听时遇到学员提问:"为什么我的逆光人像总像鬼片?"结果导师当场架起机器,用窗帘当柔光罩、拿A4纸做反光板,五分钟解决问题,这种临场反应能力,比课程简介里罗列的"十大教学特色"有说服力得多。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