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构图让画面更透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把取景框横竖各划两条等分线,画面就被切成了九宫格,四个交叉点像磁铁一样,天生适合安放视觉焦点,拍落日时把太阳卡在右上交叉点,底下留出三分之二湖面倒影,比死板居中多了呼吸感,但有人会问:所有照片都按三分法会不会太机械?其实遇到对称建筑或极简场景时,故意打破规则把主体怼在正中央,反而能制造强烈的仪式感。
引导线构图牵着观众眼睛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路、河流、栏杆这些天然形成的线条,都是免费的视觉导游,去年在山区拍梯田,故意蹲下用田埂的曲线作引线,观众视线会顺着弧线滑向远处戴斗笠的农人,不过要当心线条太乱变成"视觉迷宫",有次拍地铁站,天花板的钢管和地砖纹路同时发力,最后成片看得人眼晕,这时候就得做减法——只保留一组最有力的线条当主角。
框架式构图给画面装上画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门窗、树洞、拱桥的阴影,都能变成纯天然的取景框,上个月拍古镇,特意透过茶馆的雕花木窗拍里头沏茶的老师傅,窗棂的暗角自然把观众目光压向主体,但新手常犯的错是把框架拍得太满,有次见人用圆拱门框雪山,结果门洞边缘几乎蹭到山尖,像给珠穆朗玛峰戴了紧箍咒,记住留出至少20%的缓冲空间,框架才是加分项。
负空间构图留白更高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片空白不是浪费画面,而是给主体喘气的空间,拍飞鸟时让天空占七成画面,飞禽反而比塞满构图的特写更有意境,这招在手机摄影里尤其好用——对着白墙拍咖啡杯,简单裁切就能出片,但有人抱怨留白太多显得"内容不够",其实就像写文章要分段,视觉呼吸感恰恰是专业感的体现,下次拍静物,试着把主体压缩到画面三分之一试试?
对角线构图激活死板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横平竖直的构图让人打哈欠时,试着把相机歪15度,拍篮球场把罚球线斜穿画面,静止的场地突然有了动势,不过对角线用多了容易晕船,上周见人把教堂尖顶斜着拍,本应庄严的建筑活像比萨斜塔的亲戚,关键要找到画面里天然存在的斜线——孩子的滑梯、超市的自动扶梯,这些才是对角线的正确打开方式。


 Warm温暖光
 Warm温暖光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