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需要掌握黄金时刻的运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日出日落时扛着三脚架出门?因为此时的光线角度低、色温暖,能拉长影子、增强层次,但新手常犯两个错误:要么死守"黄金一小时"错过其他时段,要么误把阴天正午当废片时间,去年在黄山拍云海,我故意等到太阳升高后的10点,利用薄雾散射形成的柔光,反而拍出了水墨画效果,光线没有绝对好坏,只有是否匹配主题。
构图决定了风光照片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眼前是连绵雪山时,为什么有人拍成明信片,有人拍成地理课本?关键在构图呼吸感的把控,三分法就像炒菜的盐,用多了死板,不用又寡淡,在青海湖拍摄时,我故意把地平线压到画面下1/5处,让乌云占据大部分空间,这种"失衡"反而强化了压迫感,最近流行的前景构图,如果滥用枯枝或石头,会像强行塞进画面的异物。
滤镜系统是风光摄影的变速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别人能拍出丝绢流水而你只能得到惨白天空?渐变灰滤镜就像汽车的手动挡,需要根据光比精准调节,去年在壶口瀑布,我叠加了0.9硬渐变和10档ND镜,让1/4秒的快门既保留水花细节又压暗了过曝的岩壁,但要注意,多层滤镜叠加会产生暗角,就像穿太多件毛衣会影响活动灵活性。
后期处理要守住风光的本真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一张照片被拉到饱和度+50时,它还算风光摄影还是数字绘画?在西藏修图时,我发现RAW文件里其实藏着两个太阳:一个在传感器里,一个在显示器里,高光修复工具能找回云层细节,但过度锐化会让雪山边缘像刀割般生硬,有个检验标准:调整后的照片是否还能闻到当时空气中的草木味?
器材选择应当服从拍摄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星空必须用超广角?今年在敦煌,我反而用85mm镜头分段拍摄银河局部,后期拼接出不同于常规的星空视角,三脚架云台承重8kg却带出门拍微距,就像穿着登山靴跳芭蕾,真正关键的,是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想突出贡嘎山的孤绝感,24-70mm比14mm更能做减法。


 Love爱之韵
 Love爱之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