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曝光如何打破时空限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相机快门连续两次或多次开启,现实中的线性时间就被揉碎了,去年拍摄秋叶时,我先对焦逆光下的枫叶轮廓,欠曝1档保留剪影;第二次曝光则对准傍晚云霞,让橙红色填充叶脉空隙,这种操作像把两个平行宇宙强行叠在同一个画面里——技术矛盾在于,既要保证主体轮廓清晰,又要控制叠加部分的明暗平衡,试想用透明水彩反复涂抹画布,后一笔必须等前一笔半干时落下,否则颜色会糊成一片。
曝光次数与画面密度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次曝光的作品最容易失控,我曾尝试用枯枝、路灯和月亮构建画面:第一次拍枝干时故意留出右上角空白;第二次让路灯出现在预留位置;第三次月亮则要避开枝干最密集处,这就像在厨房同时煮三锅汤,火候稍有偏差就会串味,超过四次曝光?除非你准备做抽象艺术——去年有位摄影师叠加了七次车轨,最后得到的不过是块发光的抹布。
测光失误如何成就意外之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故意犯错有时比严谨计算更有趣,有张获奖作品是两次曝光都对着夕阳测光,按理论会严重过曝,但正因为如此,叠加的人物剪影边缘产生了熔化的光晕,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把两种汽水混着喝,明明知道会窜气泡,却迷恋那种刺激的化学反应,下次拍摄不妨试试:第一次按高光测光,第二次故意增加两档曝光,看看阴影里能长出什么惊喜。
现实物象如何蜕变为视觉隐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芭蕾舞者时,第一次用1/500秒凝固跳跃动作,第二次改用1/4秒拍摄同一人旋转,最终成像如同灵魂出窍,这种手法关键在"视觉押韵"——舞者绷直的脚尖要和虚影的弧线形成呼应,就像诗人不会把玫瑰和扳手写进同一句诗,我们也要寻找有内在关联的素材,去年冬天我让结霜的窗户与老人皱纹叠加,霜花正好卡在眼角褶皱里,这种巧合比任何后期合成都更有生命力。
多重曝光的减法哲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动人的作品往往做足了减法,有位前辈用五年时间只拍梧桐树与飞鸟的组合:第一次曝光只取树干最粗犷的三条纹理,第二次等鸟群飞过特定缺口时才按下快门,这需要比狙击手更沉的住气——毕竟普通连拍二十张总能蒙对一张,但多重曝光不允许试错,就像用毛笔在生宣上作画,每一笔都吃进纸纤维里,根本没有PS后退键可言。


 诗意弥漫心间
 诗意弥漫心间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