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专业校考好过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校考难度取决于你的基础储备
很多人问"摄影校考是不是背背参数就能过",其实就像问"炒菜是不是放对调料就能好吃"——技术只是门槛,关键看你怎么用,去年有个考生带着满脑子光圈快门数值进场,结果老师让他用手机拍组"孤独感",他当场卡壳,真正要储备的是观察力:平时可以尝试用同一台相机,在小区拍出10种不同情绪的天空,这种刻意练习比死记硬背ISO表管用得多。
创作题最容易暴露短板
某年考题让用"破碎与完整"构图,超过六成考生直接拍打碎的玻璃杯,有个女生却拍了半块饼干上的牙印,旁边放着完整包装袋——这种生活化视角立刻脱颖而出,建议平时养成"主题日记"习惯:每天用手机拍3张"矛盾"(比如老建筑里的霓虹灯),三个月后你的思维会完全不同,考官看过几万张"夕阳剪影",缺的是让人眼皮一跳的巧思。
现场实拍最怕纸上谈兵
见过带着三脚架却不会快速拆装的考生,也遇到过调白平衡要翻说明书的同学,考场那台陌生相机可能按键布局都不同,就像给你辆没开过的车直接考漂移,建议每周去器材城摸不同机型,练到闭眼能调出点测光,有次模拟考突然下雨,会用相机防水套的考生直接多出半小时创作时间——这些实战细节才是隐形加分项。
作品集不是越多越好
往届有人交200张旅游照被批"快门浪费者",也有人10张胡同光影照拿到高分,好作品集要像浓缩咖啡:5组主题(每组4-6张),每组能讲出拍摄时的取舍,比如拍"城市呼吸"系列,地铁通风口的飘动塑料袋比地标建筑更有说服力,最近有考生交的"外婆的假牙特写",组照里包含牙缸、皱纹、药盒,比那些套滤镜的糖水片锋利十倍。
面试环节藏着致命陷阱
当老师问"你最喜欢哪位摄影师"时,说布列松的人已经排到校门口了,有个考生提到当地拍菜市场的退休教师,反而引发考官兴趣,更危险的是被问到"这张照片哪里没拍好"——很多人本能辩解,建议提前给作品做"手术解剖":比如那组街拍如果蹲低20厘米,是否能避开垃圾桶?考官想看到的不是完美,而是你的专业修复能力。


 幽径独赏芬芳
 幽径独赏芬芳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