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最基本的原理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是摄影的画笔
没有光,就没有摄影,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光线的方向、强度和色温决定了画面的质感,比如在逆光拍摄时,主体容易变成剪影,而侧光则能突出纹理,很多人抱怨照片“太平”,往往是因为用了正面直射光,削弱了立体感,试试在黄昏时分拍摄人像,暖色调的斜射光会让皮肤显得柔和,背景也更有层次。
快门速度决定时间切片
快门像一扇快速开合的门,开得越久,进入的光线越多,但移动的物体也会变模糊,拍摄奔跑的宠物时,1/500秒以上的快门能凝固动作,而用1/30秒拍摄流水则会呈现丝绸般的动态效果,有个常见的矛盾:想要画面明亮又怕模糊怎么办?这时候就得提高ISO或开大光圈——摄影永远是妥协的艺术。
光圈控制着视觉焦点
f/2.8和f/16的区别,就像眯起眼睛看东西和睁大眼睛的区别,大光圈(如f/1.8)能让背景虚化,突出主体,适合拍人像;小光圈(如f/11)则让前后景都清晰,适合风光,但别迷信“光圈越大越好”,拍集体照时如果用f/1.8,后排的人脸可能糊得连亲妈都认不出。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舒服?因为遵循了三分法、引导线或框架构图,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中间会显得呆板,而放在下三分之一处更符合视觉习惯,拍摄街道时,利用延伸的栏杆或墙壁形成引导线,观众视线会自然走向主体,但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中心对称构图在表现庄严建筑时就非常有力。
感光度是双刃剑
ISO就像收音机的音量旋钮,调高能让你在暗处也能拍摄,但代价是画面出现噪点,现代相机的高感表现越来越好,但超过ISO 6400时,细节仍会明显流失,在演唱会现场,与其用ISO 12800拍出满屏噪点,不如开大光圈配合1/125秒快门,虽然景深浅了,但至少画面干净,噪点可以后期处理,模糊却是不可逆的。


 SunshineSoul
 SunshineSoul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