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法让画面呼吸更顺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起来像被硬塞进画框?试试把主体放在横竖三等分的交叉点上,拍摄落日时,将地平线压在下三分之一线,天空保留三分之二,云霞的层次感瞬间拉满,遇到单棵树木或人物特写时,主体偏离中心后,背景空间会自然形成视觉缓冲带——就像给画面装上隐形弹簧,比死板居中多了动态张力。
引导线带着观众眼睛去旅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铁轨、河流、栏杆这些天然线条,其实是藏在场景里的导游旗,去年在古镇拍砖墙时,刻意让瓦檐的斜线指向灯笼,观众的视线就像坐滑梯一样溜向重点,但要注意陷阱:线条太杂乱反而会变成视觉路障,下次遇到长廊或林荫道,蹲低用广角镜头夸大透视,这些原本平淡的线条就会像伸出的手臂,把观众一把拽进画面深处。
框架式构图给故事装上画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窗户、拱门甚至树枝形成的天然画框,相当于给照片加了层物理弹幕,在徽派建筑拍摄时,透过漏窗拍天井里晾晒的衣物,比直接拍摄多了"偷窥"的叙事趣味,不过这个手法容易玩脱——上次用树叶做前景框,风一吹就成了模糊的马赛克,记住框架必须足够简洁,就像给观众递望远镜,而不是糊他们一脸树叶。
负空间是留白的艺术体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面积留白真是浪费画面吗?给飞鸟周围留出70%的空白,反而让翅膀的弧度变成视觉跳水台,拍静物时实验过:茶杯只占左下角,其余区域全是木纹桌面,那种孤寂感比怼脸特写强烈十倍,但新手常犯的错是留白不均匀,就像合唱时有人突然走调,控制负空间的关键,是让空白部分与主体形成重量平衡,好比跷跷板两端的默契。
这些法则真的必须遵守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次故意把人物怼在画面边缘,右脚甚至被裁掉,反而突出了她即将冲出画面的动势,构图法则更像是自行车辅助轮——熟练后该拆就拆,就像做菜时盐的克数,菜谱写的3克,但老厨师随手一撒就刚好,下次拍摄时,不妨先按套路拍三张,再故意打破规则拍两张,对比屏幕回放时,你会有意外收获。


 LavenderMist
 LavenderMist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