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怎么投稿没旧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问,为什么投稿总像石沉大海?其实问题可能出在"旧日"——不是照片拍得不够好,而是投稿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现在比赛评委的口味变了,平台规则更新了,连文件格式都升级了,可我们还在用五年前的老套路,就像穿着棉袄闯进空调房,再好的作品也容易格格不入。
投稿平台正在淘汰过时操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去年帮朋友投某国际赛事,他坚持用压缩包发RAW原片,结果初审就被刷下来,现在90%的比赛要求直接上传JPEG,文件大小精确到MB级,这就像给杂志社寄手写信——不是内容不行,是邮差早改快递了,建议每次投稿前,先扒三遍征稿说明里的"文件要求",连标点符号都别放过。
后期处理要有时代分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太多过度锐化的风光片,边缘亮得像描了荧光笔,十年前HDR刚流行时这么干或许惊艳,现在评委看到这种直接皱眉,有个反例:某次手机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故意保留了些噪点做胶片质感,反而因为"有呼吸感"被点赞,后期不是给照片化妆,是帮它穿对场合的衣服。
主题选择要避开时光滤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拍古镇青石板配油纸伞?这类题材十年前可能新鲜,现在评委抽屉里怕是攒了上百张类似的,试着把镜头转向菜场里扫码支付的老人,或者共享单车堆里的野猫——这些场景自带时间戳,有个摄影师专拍外卖箱里冒热气的餐盒,连续三年入围生活类奖项,评委说"看得见时代在饭盒里冒泡"。
投稿节奏得跟上信息流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个真实教训:某摄影师攒了半年作品投季度赛,结果发现前三名拍的都是上个月的热点事件,现在比赛周期越来越短,有些周赛甚至要求48小时内拍摄,这不像种庄稼能等季节,得像赶早市,最新鲜的蔫菜叶也比隔夜的嫩黄瓜抢手,建议建立"随时可投"的作品库,按快门时就想着投稿标准。
说到底,不是摄影本身变了,是观看的眼睛换了新眼镜,下次投稿前,不妨先把旧日文件夹改个名——叫"素材库"太沉重,不如叫"时光发酵罐"。


 Love爱之韵
 Love爱之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