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方向决定画面立体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有人拍出扁平的照片,有人却能呈现雕塑般的质感?关键在于光线的把控,侧光拍摄时,物体表面的凹凸会形成明显阴影,比如拍摄砖墙时,45度角的阳光会让每块砖的纹理都跳出来,但若强行用顺光拍摄静物作业,就像用复印机扫描实物——所有细节都在,却丢失了层次,记得上次拍陶罐作业,尝试用台灯从左侧打光,罐身釉面的反光与暗部形成戏剧性对比,比平铺直叙的顶光效果强三倍不止。
构图失衡引发视觉焦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照片让人感觉"快要倾倒"时,往往是重心分配出了问题,就像跷跷板两边坐错位置的孩子,画面元素也需要重量平衡,上周分析某同学的街拍作业:左侧密集的商铺招牌占满画面,右侧却留了大片苍白天空,这好比把所有菜都堆在餐盘左边,看着就难受,解决方法很简单——让右侧飘过的风筝入镜,或者等待飞鸟经过,有时候平衡不靠对称,而在于视觉重量的均等。
色彩冲突制造意外焦点
有人疑惑为何专业摄影师总爱穿红衣服在绿植前拍照?这不是自恋,而是深谙色彩对比的魔力,色轮上相隔120度的颜色碰撞时,会产生化学反应般的视觉冲击,曾见学生交来的夜市作业,模糊的霓虹招牌中,唯独穿柠檬黄雨衣的外卖员清晰夺目,这种刻意为之的色彩对抗,比后期强行提高饱和度聪明得多,当画面整体偏冷时,一个暖色主体就是最好的视觉路标。
快门速度欺骗时间感知
凝固飞鸟与拉出车流轨迹的快门速度能差多少?大概相当于眨眼与打盹的时间差,1/1000秒拍跳水运动员,水花会变成晶莹的冰晶状;而1/15秒拍同一场景,水面就化作柔软的丝绸,有次瀑布作业,前五张用高速快门拍的像结冰的糖浆,直到调慢快门才出现"飞流直下"的动感,这提醒我们:相机不只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操控时间幻觉的魔术师。
景深选择暴露拍摄意图
模糊背景到底是为了突出主体,还是掩饰杂乱环境?两者差异就像化妆时的遮瑕与高光,某次人像作业中,有人用f/1.4虚化到连背景的树都变成色块,反而让模特像是浮在抽象画里,后来改用f/4,让远处图书馆的轮廓若隐若现,既交代了环境又不喧宾夺主,浅景深是利器也是陷阱,就像对话时突然提高音量——偶尔有效,滥用则失焦。


 Ocean海洋深
 Ocean海洋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