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摄影大师如何驾驭留白意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苏州园林时,常遇到游客抱怨画面太"满",这时不妨学习南宋马远的"一角式"构图——将亭台檐角置于画面左下角,留出70%的雾霭天空,宣纸上的墨梅之所以动人,正因枝条间的空白在呼吸,具体操作时,可打开相机网格线,让主体占据不超过三个网格单元,后期适当提高高光部分亮度,模拟绢本画作的褪色感。
传统色彩怎样避开数码味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某次拍摄故宫红墙时,发现直接拍出的朱红色像消防栓般刺眼,后来发现古人用的是矿物颜料,现代相机则需要手动调整:将红色饱和度降至-15,色相往橙色偏移5度,再在阴影处补点青蓝,就像煮老白茶要配陈皮调和,色彩搭配讲究"君臣佐使",建议拍摄前观察古画色谱,千里江山图》的石青比例就值得参考。
汉服人像如何避免cosplay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太多提着塑料灯笼的"穿越照"吧?真正打动人的是细节:让模特手指自然微曲,避免现代人拿手机的僵硬姿态;衣襟要呈现风吹动的0.5秒瞬间,而非僵硬的摆拍,就像茶道讲究"一期一会",拍摄时要等待衣袖拂过青石板的刹那,建议用85mm镜头在3米外抓拍,焦外略微过曝能模拟古画的渲染笔触。
水墨效果必须用后期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山摄影师李可染当年可没有PS,尝试在雨天拍摄时,用ND滤镜将快门压到1/15秒,让山间流云呈现毛笔般的拖尾效果,记得那次在漓江,晨雾中的竹筏恰好形成天然的"皴法"笔触,关键要读懂水墨画的"湿笔"与"飞白",前期拍摄时寻找天然的水气折射,比后期叠加笔刷更显灵气,不妨试试对着生宣纸测光,以它的反光率作为曝光基准。
古建筑摄影怎样避开游客干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西安钟楼时,等到整点报钟的瞬间——人群仰头张望的惯性动作会形成3秒天然清场,或者学习古画"散点透视",用多重曝光把不同时段的空景叠成《清明上河图》式构图,有次在寒山寺,我特意等到香客作揖时按下快门,他们的虚影反而成了动态点缀,处理现代元素要像裱画师傅修复古画:既不能完全抹去岁月痕迹,又要保持主体完整。


 Sun阳光仔
 Sun阳光仔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