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如何选择拍摄主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许多摄影师在参赛前常陷入纠结:拍宏大的社会议题还是细腻的生活片段?去年荷赛奖得主马克·约翰逊的案例值得参考,他在贫民窟拍摄时,没有刻意追求视觉冲击,而是蹲守三天记录一个女孩用废弃塑料瓶搭建"花园"的过程,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方式,往往比泛泛而拍的灾难现场更打动人,就像煮一锅好汤,关键不在食材多昂贵,而在于火候是否让滋味充分释放。
光线运用决定画面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过获奖作品的人会发现,即便是阴天拍摄,画面依然有立体感,这涉及"光线雕刻"的技巧——去年IPA自然类金奖作品《雪原孤狼》就是典型,摄影师在零下30℃的黎明前架好机器,利用地平线初现的微光,让狼的轮廓与雪地形成冷暖对比,日常拍摄时,与其抱怨天气不好,不如学学面包师对待面团的态度:看似平凡的材料,经过耐心等待最佳发酵时机,就能呈现完美质感。
构图突破需要视觉冒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获奖作品看起来"不舒服却吸引人"?国家地理年度摄影师丽莎·陈的《倒置的渔港》给出了答案,她冒险将渔船桅杆置于画面底部,上方留出70%的阴郁天空,这种非常规构图就像爵士乐里的不和谐音,初听刺耳细品有味,初学者可以尝试"破坏性练习":先按三分法拍一张,再故意把主体挤到边缘,对比哪种更能传递情绪。
后期处理要守住真实底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摄影比赛评委最头疼的,是分不清作品属于创作还是造假,记得有位参赛者将暴雨中的闪电合成到晴空照片里,技术虽精湛却被取消资格,这就像厨师用味精提鲜,适量可接受,整盘菜都靠调味料就变味了,建议处理RAW文件时,把调整幅度控制在20%以内,去年哈苏大师赛的获奖者分享过秘诀:他在Lightroom里只做曝光补偿和局部提亮,连饱和度滑块都没碰。
瞬间捕捉考验预判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理论在当代依然适用,但现在的获奖作品更强调"前决定性瞬间",好比足球前锋射门不是临门才思考,而是提前观察守门员重心偏移,野生动物摄影师阿什莉·威廉姆斯拍下猎豹跃起前0.5秒肌肉收缩的细节,这张获得BBC野生动物摄影奖的作品,其实来自她连续三天观察动物起跳习惯的笔记,普通人拍街头,可以试试"三秒预演法":看到有趣场景先别举相机,用三秒钟预判人物动作轨迹。


 沉醉清风怀抱
 沉醉清风怀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