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与建筑形成几何对话
当镜头对准高耸的哥特式尖顶或现代玻璃幕墙时,很多人会僵直站立,像被胶水粘住的地标说明书,试试让模特斜靠立柱,手臂自然延伸与建筑线条平行——比如悉尼歌剧院的白帆下,手肘的折角恰好呼应贝壳状屋顶的弧度,曾有学员抱怨"这样摆太做作",但按下快门后才发现:人体倾斜15度产生的三角构图,比直立时多了动态平衡,就像用身体临摹建筑的韵律。
利用透视制造空间游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站在梵蒂冈圣彼得广场的柱廊前直接平拍?那会得到一张游客打卡标准模板,往后退二十米,让模特单手触碰最近处的石柱,相机贴近地面仰拍,近大远小的透视会让手指仿佛在拨动远处的穹顶,这种错位就像用吸管喝奶茶时,吸管总看起来比杯子还长,广角镜头要控制在24mm以内,否则人脸会像被哈哈镜拉宽的面团。
服装成为建筑的延伸画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纯白的泰姬陵前穿碎花裙,效果堪比咖啡杯里泡方便面,观察建筑的主色调与质感:拍摄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墙时,让伴侣穿着麻质oversize西装,侧身时衣摆的褶皱会与墙面肌理形成哑光对话,去年在巴塞罗那拍圣家堂,有个姑娘的橘红色伞面突然展开,彩色玻璃的光斑投在伞上,瞬间完成了高迪未尽的马赛克拼图。
动态姿势破解建筑冰冷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在故宫红墙前跳跃的照片总比端庄站立更鲜活?垂直的建筑需要横向的动态打破严肃感,尝试让模特沿着螺旋楼梯小跑抓拍,模糊的裙摆会像给扎哈·哈迪德的曲线注入了风速,注意快门速度别低于1/250秒,否则你会得到一团鬼影——这可不是在拍《午夜凶铃》续集,如果场地限制,简单转个圈也能让静态的罗马柱群变成旋转木马底座。
影子是最忠实的建筑翻译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午的迪拜塔下总挤满抬头皱眉的游客,他们没发现脚下的影子正在上演皮影戏,下午四点把相机贴地,让模特的影子与哈利法塔的投影在画面里"握手",这种构图像把咖啡倒进浓缩液,明暗交融后会产生双倍醇厚,阴天拍摄时可借助手机补光,但别用闪光灯直打,否则影子会像被漂白剂泡过的牛仔裤一样生硬。


 SnowflakeWonder
 SnowflakeWonder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