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专业毕业生如何掌握曝光三要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接触单反时,很多人会对着光圈优先模式发懵:为什么f/2.8拍的人像背景模糊,f/16却把路边垃圾桶也拍清楚了?这就像调节水龙头——光圈是阀门开合大小(进光量),快门是阀门开启时间(曝光时长),ISO则是给水流加压(感光度),去年拍毕业季时,我坚持用M档练习:正午拍学士帽抛洒,先用1/1000秒快门凝固动作,再调f/8避免强光过曝,最后将ISO控制在400以内减少噪点,三要素就像齿轮组,动一个就得调整另外两个。
摄影专业毕业生怎样构建视觉叙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导师曾让我用十张照片讲校门口煎饼摊的故事,第一张广角拍晨雾中支起的棚架,第二张特写记录老人手背的面粉裂痕,第七张却拍空荡荡的收款码——这种编排比全程怼着铁鏊子拍更有呼吸感,后来拍城市改造专题,我刻意保留拆迁墙面的儿童涂鸦与旁边崭新的售楼广告同框,好的组照要有留白,像说书人惊堂木的停顿,观众自己补全的联想往往最动人。
摄影专业毕业生如何处理器材焦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学聚会总变成"器材辩论赛":全画幅党嘲讽残幅机是"近视眼",镜头群玩家笑话一机一镜派"瘸腿走路",但去年山区支教时,我的二手D7100配50mm定焦反而成了优势——轻便机身让孩子放松警惕,固定焦距逼着我用脚步构图,就像炒菜,米其林厨具在野炊时可能不如一口铁锅实用,关键要弄清楚:你拍的是设备参数表,还是镜头前的世界?
摄影专业毕业生如何突破审美惯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段时间我的作品总被评价"太学院派",直到在旧货市场遇到卖纽扣的老太太,她坚持用铁盒按色系分装纽扣,突然意识到这种偏执的秩序感就是活生生的构图课,现在我会定期做反向训练:强迫自己用最讨厌的焦段拍摄,比如用85mm拍风光,刻意制造不适感,这就像常年右撇子突然用左手写字,笨拙里往往藏着新视角,上周用鱼眼镜头拍菜市场,变形夸张的冬瓜反而比标准镜头更有市井生命力。
摄影专业毕业生怎样面对行业转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实习时见过传统影楼摄影师被迫学短视频运镜,也见过新闻摄影前辈转行做无人机测绘,有次帮婚庆公司跟拍,发现他们最在意的不是raw格式,而是三秒内能导出手机修图的效果,这行当变得像变形金刚——不会拆解重组就得淘汰,现在我每天留半小时研究AI修图插件,但坚持手调色温滑块,技术迭代像更换交通工具,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去哪个目的地。


 时光留下痕迹
 时光留下痕迹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