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手机摄影

国际摄影金奖图片,国际摄影金奖作品,瞬间的永恒与光影的诗意

国际金奖作品如何捕捉决定性瞬间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在获奖作品中屡见不鲜,2019年荷赛奖环境类冠军《北极熊的最后一餐》,摄影师在零下30℃蹲守三周,最终拍…

国际金奖作品如何捕捉决定性瞬间

国际金奖作品如何捕捉决定性瞬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在获奖作品中屡见不鲜,2019年荷赛奖环境类冠军《北极熊的最后一餐》,摄影师在零下30℃蹲守三周,最终拍到北极熊前爪搭在人类废弃冰箱上的瞬间,这种画面不是靠连拍堆出来的——观察挪威峡湾的渔船时,可以提前预判海鸥俯冲捕鱼的轨迹,将快门设为1/2000秒,预留画面左侧1/3空间,就像钓鱼时感知浮漂的细微颤动,摄影师要练就察觉"画面即将成立"的直觉。

构图中的矛盾美学怎样制造视觉冲击

构图中的矛盾美学怎样制造视觉冲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021年索尼世界摄影大奖的《雨夜霓虹》,用潮湿路面倒影把东京街头压缩成超现实空间,这种手法在雨天拍摄城市时特别有效:蹲低机位让水洼占据前景,故意让35mm镜头产生桶形畸变,后期把高光拉到+80形成光晕,看似违反"横平竖直"的基础法则,但就像炒菜故意烧焦的锅边肉,恰到好处的变形反而强化了情绪,下次遇到阴雨天,不妨试试对着商场玻璃幕墙的反射对焦,会有意外收获。

为什么获奖作品总在挑战曝光常识

为什么获奖作品总在挑战曝光常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格南摄影师用欠曝2档拍出《阿富汗少女》的穿透性眼神,而当代金奖作品常见过曝1.5档的苍白色调,这就像煮白粥的火候——大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熬才能出米油,拍摄逆光人像时,可以对着模特耳后高光点测光,让人脸处于欠曝状态,后期单独提亮瞳孔,相机的动态范围比人眼窄得多,故意丢失部分细节反而能突出重点。

后期处理的分寸感如何把握

后期处理的分寸感如何把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过那些被取消资格的PS过度作品吗?2017年国家地理自然类冠军仅用曲线工具微调了海面反光饱和度,处理城市夜景时有个诀窍:在ACR里把去朦胧滑块左移10,比直接加清晰度更自然,就像腌咸菜不能一次倒整罐盐,要分三次调整——第一次裁切二次构图,隔天再调色温,最后用蒙版局部润色,记住评委的放大镜会盯着云层过渡和阴影噪点,任何锐化超过70的调整都会暴露马脚。

题材选择怎样避开审美疲劳陷阱

题材选择怎样避开审美疲劳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所有摄影师都在拍吴哥窟日出时,有位获奖者转身拍下了僧人扫落叶的扫帚特写,寻找选题时可以玩个游戏:先列出某场景最可能拍的10个角度,然后全部放弃,比如在菜市场不拍摊贩,而是聚焦秤盘上晃动的指针,或者鱼鳃张合的节奏,这就像吃火锅不涮肉片,专挑滚汤里浮沉的蒜末——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往往藏着金矿。

本文源于网友整理,不代表爱摄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