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培训班要学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操作是基本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以为按下快门就能拍出好照片,结果发现画面不是过曝就是模糊,相机不是全自动洗衣机——光圈、快门、ISO这三个参数就像炒菜时的火候、翻炒速度和调料配比,必须亲手调节才能掌握,比如拍摄流水时,用1/1000秒会凝固水花,而1/4秒能拍出丝绸般的雾化效果,培训班会要求学员反复练习M档操作,就像考驾照时练习油离配合,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构图决定照片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风景,有人拍出来像明信片,有人拍得像监控截图?九宫格构图法不是简单地把主体放在交叉点上,而是要像下围棋那样思考元素间的呼应,拍摄咖啡馆时,故意把半杯拿铁放在右下格,留出左上方窗户的光影,画面就有了"未完成的对话感",三分法则是为了打破而存在的,但打破前必须先熟练掌握它。
用光如同烹调食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午12点的阳光像白灼青菜——直接但缺乏层次,培训班会带学员在"错误时间"拍摄:清晨的侧光能让皱纹变成故事,雨后的漫射光则是天然的柔光箱,有个学员曾固执地用闪光灯直打人像,直到老师让他对比自然光下的皮肤质感,才明白为什么说"光线是摄影的画笔而非榔头",逆光拍摄时树叶的透光感,比任何HDR特效都真实。
后期不是造假手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把修图软件当美颜相机用,结果调出塑料质感的天空,真正的后期是像茶道那样"唤醒素材本味":raw格式就像生鲜食材,白平衡校准相当于去除土腥味,局部调整则是控制火候,曾有个学员把晚霞调成荧光粉,老师让他回忆真实日落时眼睛看到的色彩过渡——后期该做的只是还原肉眼感受到的震撼,而不是创造不存在的光谱。
观察力比设备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拿着上万元相机拍不出好照片?问题可能出在取景器后面的眼睛,培训班会布置"21天发现练习":每天找出三个值得拍的平凡场景,消防栓上的铁锈图案、菜场塑料袋的反光、旧书摊的纸张肌理...这些训练让学员像品茶师培养味蕾那样打磨视觉敏感度,毕竟再贵的镜头,也补偿不了对生活温度的麻木。


 Cool酷影
 Cool酷影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