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摄像专业学校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参数设置决定画面质感
很多人误以为高端设备直接等于好照片,其实参数组合才是关键,比如拍摄逆光人像时,新手常遇到人脸发黑而背景过曝的情况,这时需要将测光模式调整为点测光对准面部,同时增加1-2档曝光补偿,就像煮汤时盐放多了要加水调和,过亮的背景相当于"咸味",需要通过参数"稀释"来平衡,有个有趣的现象:用M档拍摄运动物体时,明明快门速度足够快,照片却依然模糊——这可能是因为忽略了安全快门原则,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建议不低于焦距倒数。
构图法则需要灵活打破
三分法则是教科书里的黄金定律,但东京摄影学院的教师会让学生先拍100张居中构图的作业,为什么?对称构图能训练对画面平衡的敏感度,就像学书法先练正楷,后期创作才能自然变形,拍摄建筑时,刻意将主体放在画面正中央,配合广角镜头的畸变能营造强烈的视觉压迫感,但要注意,这种手法在商业人像中就可能翻车,模特的鼻尖若占据画面中心会显得突兀,什么时候该打破规则?当环境线条本身具有引导性时,比如螺旋楼梯就不适合强行套用三分法。
自然光运用存在时空悖论
早晨的阳光通常被认为最柔和,但在雾霾严重的城市,中午的顶光反而能穿透雾气形成丁达尔效应,曾在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任教的摄影师发现,下午三点拍摄的丛林场景,树叶投影会形成天然的点阵图案,这类似于炒菜时的火候控制——文火慢炖适合某些食材,但爆炒腰花就需要猛火快攻,有个反常识的技巧:阴天拍摄人像时,用银色反光板比白色效果更好,因为云层已经完成了柔光工作,此时需要的是补充光线的"锐度"。
后期处理要保留原始缺陷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工作坊会故意保留部分噪点和色差,过度修饰的照片就像美颜过度的自拍,失去肌肤纹理的同时也丧失了真实感,修图时常见的矛盾是:锐化过度会导致边缘出现光晕,但完全不锐化又显得模糊,这类似于裱画时覆膜太厚会反光,不覆膜又易损,有个专业技巧:在Lightroom中,先将清晰度滑块左移5个单位再进行其他调整,能有效避免"塑料感",优秀的后期不是消除缺陷,而是让缺陷成为风格的一部分。


 诗意弥漫心间
 诗意弥漫心间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