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打光为什么能提升画面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是摄影的画笔,就像炒菜时火候决定口感一样,很多人用手机拍美食总感觉灰蒙蒙的,但专业摄影师用补光灯拍摄的牛排却能看到油光发亮的纹理,这是因为硬光能强化物体表面的凹凸细节,比如用45度侧光拍陶器时,釉面反光与阴影的交界处会形成立体感,但要注意避免过强的顶光,否则像中午拍人像时,眼窝和鼻下的黑影会显得生硬。
不同角度的光线如何改变画面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试着用手电筒从下往上照自己的脸,是不是立刻有了恐怖片氛围?这就是低角度光制造的戏剧性,拍静物时,逆光能让玻璃杯边缘泛起"金线",但正面需要反光板补光,否则主体就变成了剪影,有个矛盾现象:柔光箱拍人像皮肤更细腻,但拍金属手表时反而要用硬光——因为我们需要手表表盘的反光点来体现材质,这和女生化妆时打高光的原理异曲同工。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用多个光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观察影棚拍摄过程会发现,主灯负责塑造轮廓,辅灯填充阴影,还有发丝灯制造层次,这就像舞台剧的三点布光:主角要有追光,但背景太暗会显得突兀,家庭拍摄可以简化,比如窗边放主体,对面用白纸当反光板,有次拍深色木雕,单灯拍摄时暗部细节全糊,后来在右侧加了台灯补光,木纹顿时清晰可见——就像黑暗房间里突然多开了一扇窗。
日常拍摄如何巧妙利用环境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咖啡馆的落地窗、路灯下的雨伞、冰箱里的饮料灯,都是天然柔光箱,阴天时的云层就像巨型柔光罩,拍人像时皮肤瑕疵会自动淡化,但要注意白平衡,烛光晚餐用自动模式拍出来可能泛蓝,这时手动调至3000K色温才能还原暖调,有个实用技巧:拍反光物体时,观察环境里哪些亮部会映在表面上,调整角度就能避免杂光,就像避开镜子里的自己再自拍。
打光失误反而能创造特殊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镜头眩光通常要避免,但故意让阳光斜射进镜头,能营造梦幻光晕,有次拍摄玻璃瓶,背景杂乱无法避开,干脆用强光制造过曝背景,反而突出了透明材质的纯净感,这和做菜时烧焦的牛排摆盘有相似之处——关键是把缺陷转化为风格,记住这个原则:当常规打光拍不出新意时,试试让光源"穿帮",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Smart聪慧星
 Smart聪慧星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