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画面的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别人拍出来通透有层次,你的照片却像蒙了层灰?问题往往出在光线上,清晨的斜射光能给建筑拉出细长影子,午后顶光却容易让人脸出现难看的鼻影,试着在日落前1小时拍摄人像,暖色调的逆光会让发丝边缘发光,而正面用反光板补光,皮肤立刻显得干净柔和,阴天反而是拍静物的好时机——云层就像巨大的柔光箱,能让物体的色彩饱和又不生硬。
构图是视觉的导航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把主体塞在正中间?这招早过时了,想象画面被井字格分成九宫格,把关键元素放在交叉点上,比如人像的眼睛或地平线,拍美食时故意把餐刀斜着切过画面,比规规矩矩摆放更有动感,遇到对称场景别犹豫,故宫的屋檐倒映在水面时,强行"破构图"反而破坏仪式感,线条的走向要引导观众视线——铁轨延伸的方向、楼梯旋转的弧度,都是天然的视觉箭头。
色彩搭配要会"吵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红配绿真的丑吗?关键在于饱和度和面积对比,圣诞主题拍摄时,深红丝绒搭配墨绿松枝就很有高级感,日常拍摄可以试试"三色原则":主色占60%(如蓝天),辅助色30%(橙色屋顶),点缀色10%(穿红衣的行人),遇到色彩杂乱的市场,干脆转为黑白突出光影,但记得在后期加强对比度——就像炒菜最后撒的那把盐,少了就没劲。
瞬间比完美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等不到"完美构图"怎么办?抓拍飞鸟掠过水面的涟漪,比摆拍十张静止的湖景更有生命力,孩子吹蒲公英时,连拍模式比单张精修珍贵——绒毛四散的动态模糊反而成就了好照片,婚礼上新人落泪的瞬间,就算画面有点虚,情感张力也能弥补技术缺陷,随身相机设为自动模式并调高ISO,遇到突发场景时,拍到永远比拍好优先。
设备要懂得"偷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别被专业参数吓住,手机拍摄时打开网格线和HDR功能,效果立竿见影,单反用户可以把模式转盘调到A档(光圈优先),专心控制背景虚化程度,拍夜景时,找个栏杆或墙面稳住手肘,比带三脚架更实际,好照片是"做减法"的艺术——与其纠结镜头型号,不如多观察周围:路面积水倒映的霓虹,往往比直接拍大厦更有戏剧性。


 ButterflyWingFantasy
 ButterflyWingFantasy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