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初学者摄影的相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新手总被专业参数吓退?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相机时,会被"全画幅""动态范围"这类术语搞得晕头转向,其实这和学做菜类似——没必要刚开始就研究分子料理,一口铁锅也能炒出好菜,比如拍孩子踢足球,与其纠结连拍速度是否达到20张/秒,不如先确保能清晰捕捉到奔跑动作,某位用户用十年前的老款微单,通过调整简单的快门优先模式,照样拍出了动态模糊效果十足的运动会照片。  
翻转屏真的比参数更重要吗?
见过太多初学者举着相机贴地拍摄时,整个人趴在地上的滑稽场面,中端机型如佳能M50二代配备的270度翻转屏,让拍摄低角度花卉或宠物特写时,再也不用表演"伏地魔"姿势,有位妈妈分享说,正是这个功能让她在儿童节时,坐着就拍到了孩子蹲在地上玩泡泡的绝佳视角,某些厂商在入门机上阉割这个功能,实在像卖自行车却拆掉了脚撑。  
Wi-Fi传图为何能拯救拍摄热情?
当朋友聚会拍到精彩瞬间,却要等回家导出照片才能分享,这种延迟满足足以浇灭任何人的创作欲,索尼ZV-1的无线传输功能演示过它的价值:烧烤聚会上,拍摄者通过手机APP当场把照片传到大家微信群,立刻引发第二轮拍摄高潮,这就像钓鱼时,如果每隔半小时才能看到鱼获,恐怕没人能坚持整天坐在岸边。  
防抖功能到底该不该妥协?
商场里测试相机时总感觉手持很稳,实际在黄昏的公园里拍摄,才发现1/30秒快门下的照片十张有八张是糊的,奥林巴斯EM10四代五轴防抖的真实案例很说明问题——有位用户手持拍摄元宵节灯会,在关闭闪光灯的情况下,依然能用1/8秒快门捕捉到清晰的灯笼特写,这好比骑自行车,带辅助轮的孩子总会更快找到平衡感。  
套机镜头真的不够用吗?
多数人买完第一台相机的三个月内,就会陷入"要不要换镜头"的焦虑,但观察摄影班学员作品会发现,使用18-55mm套头也能出好片,关键在于像拧矿泉水瓶盖那样,先学会转动变焦环找构图,有位退休教师用基础套头拍了整年,在植物园通过调整拍摄距离,同样实现了从广角花海到特写花蕊的多样创作,那些尘封在柜子里的长焦镜头,有多少是冲动消费的见证呢?


 MountainPeakAdventure
 MountainPeakAdventure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