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角度决定面部立体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模特,在窗边拍摄时鼻梁会突然挺拔?关键在于侧光形成的明暗交界线,尝试将主光源置于人物左侧45度,让阴影自然落在右脸颊凹陷处——这种类似素描排线的光影分布,能让人中沟和眉弓的起伏立刻显现,但要注意避免顶光直射,否则眼窝会变成两个黑洞,就像中午拍证件照的灾难效果。
焦段选择影响五官比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85mm镜头被捧为人像黄金焦段不是没有道理,用手机广角怼脸拍,鼻子会被拉扯得像匹诺曹,而200mm长焦又会让面部平板化,实测发现,在2米距离用70-105mm拍摄,能维持自然的透视关系,有个反常识的现象:模特微胖时反而该用稍短焦段,轻微的桶形畸变能巧妙收窄下颌线。
微表情捕捉需要预判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真正生动的肖像往往诞生在"预备动作"到"正式表情"的过渡帧,当要求模特"假装刚听到笑话"时,不要拍他们最终定格的笑容,要在嘴角刚开始上扬的0.3秒按下快门,这个技巧类似钓鱼时的提竿时机,需要观察面部肌肉的启动征兆,建议开启高速连拍,后期能从20张里选出睫毛颤动幅度最自然的那张。
后期处理要保留皮肤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过度磨皮会让脸像裹了蜡,高明度的修图师都懂得保留颧骨高光点的颗粒感,用修复画笔处理瑕疵时,要像补漆师傅那样"点修"而非大面积涂抹,有个检验标准:放大到200%时仍能看到毛孔的渐变层次,但色斑已被悄悄分解成肤色微粒,绒毛在逆光下的晶莹感,才是高级感的真正密码。
道具运用要服务情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咖啡杯沿的雾气、翻动到一半的书页,这些道具不该是生硬的摆设,当模特手指真正用力握住茶杯时,指关节的凸起会比道具本身更会说故事,实验发现,让模特在冬天拍摄前先握会儿冰块,手指会自然呈现戏剧性的紧绷状态——这种生理反应造就的细节,比刻意摆弄的戒指真实十倍。


 OceanWaveDream
 OceanWaveDream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