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摄影需要捕捉真实的生活瞬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街头巷尾的早点摊冒着热气,老人蹲在墙角晒太阳,孩子追着塑料袋奔跑——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恰恰是人文摄影的黄金素材,许多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是让被摄者摆姿势,结果照片就像被抽走了灵魂的标本,去年我在老城区拍一位修鞋匠,刚举起相机他就停下活计冲我笑,我立刻摇头示意他继续工作,当他重新低头敲打鞋跟时,皱纹里嵌着的专注,比任何刻意的表情都动人。
纪实摄影要处理好道德与真实的平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镜头对准战火中的儿童或灾难现场时,快门按钮会变得格外沉重,曾有位摄影师在贫民窟拍到小女孩对着空碗哭泣的特写,虽然画面冲击力强,但过度消费苦难反而背离了纪实摄影的本意,我习惯用广角镜头保持距离拍摄环境关系,比如把乞讨者放在繁华商场的背景前,让观众自己思考画面中的矛盾,就像外科医生既要治病也要考虑患者尊严,我们的镜头既要是显微镜,也得当护目镜。
长焦镜头会偷走现场的温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躲在二十米外用400mm长焦拍市集,得到的照片就像实验室里的切片标本,有次我在苗寨想拍银匠捶打的动作,改用35mm镜头靠近到能听见呼吸的距离,飞溅的火星差点烫到相机,这个距离拍到的不仅是动作,还有金属灼烧的气味和匠人手臂的颤抖,这就像你隔着动物园玻璃看老虎,和它在野外与你四目相对的区别——前者是观察,后者是遭遇。
黑白处理不等于高级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以为给市井照片去色就能获得"纪实感",其实粗糙的转黑白反而会抹杀关键信息,去年整理拆迁工地照片时,我发现保留原色的那张:橙色安全帽在灰墙前跳动,比黑白版本更能传达工地的生命力,就像判断要不要拔牙,得先看牙齿本身的状态,只有当色彩确实干扰主体(比如杂乱的广告牌),或者需要强化光影结构时,黑白才是合理的选择。
等待比构图更需要耐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火车站拍过照的人都懂,最好的画面往往出现在你放下相机的瞬间,有次我在天桥守了四十分钟,就为等阳光把乘客影子投在斑马线的特定位置,当穿红裙的姑娘突然闯入构图框时,所有等待都值得了,这就像钓鱼,技术决定你能不能下竿,但真正收获要靠对水纹变化的敏感,现在我的相机永远挂着肩带,因为决定性瞬间从不会提前打招呼。


 微风轻拂发丝
 微风轻拂发丝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