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古风人像的拍摄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古风人像时,场景是烘托氛围的关键,许多初学者常陷入误区:认为只要找到仿古建筑即可,实则不然,比如江南园林的雕花窗棂虽精致,但若搭配唐代襦裙会显得朝代错乱;而荒原野渡的苍凉感,反而能衬托出汉服的飘逸,建议先确定服饰朝代,再匹配对应风格的场景——宋制褙子适合竹林书斋,明制马面裙则可搭配红墙宫苑,我曾遇到一位同好坚持在徽派民居拍魏晋风,结果屋檐的繁复线条完全压住了人物的清冷感,这便是场景与主题割裂的典型教训。
怎样用光影塑造古典韵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然光是最廉价的古风滤镜,但用不好就成了灾难,午后三点的硬光会在模特脸上投下生硬阴影,就像用狼毫笔泼墨般难以控制,建议选择日出后两小时或日落前的"黄金时刻",此时光线如同浸水的生宣,能自然晕染出柔和的轮廓,若必须在正午拍摄,可让模特站在树影斑驳的漏窗旁,利用花格将阳光切割成天然的光斑图案,记得有次在拙政园,我们借助老槐树的枝叶,让光斑恰好落在模特手持的团扇上,瞬间就有了"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境。
道具运用如何避免喧宾夺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道具是把双刃剑:用得妙能画龙点睛,用不好则像货郎担般杂乱,常见错误是堆砌过多元素——琵琶、茶盏、油纸伞全塞进画面,反而让观者找不到视觉焦点,建议遵循"一主二辅"原则:主体道具(如古琴)与人物产生互动,辅助道具(如香炉、书卷)只需在景深虚化处若隐若现,去年拍《霓裳羽衣》主题时,我们仅用一盏铜雀灯照亮模特半侧脸,飘动的纱幔在暗处形成天然画框,比堆砌十样道具更有叙事感。
后期调色怎样还原古典美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数码片直出总带着现代相机的"锐利病",就像新烧的青花瓷缺了火气,调色时可尝试"做减法":降低整体饱和度至60%左右,在曲线工具里将高光染上淡赭石色,模拟古画泛黄的质感,特别注意青色处理——现代摄影的蓝天要往墨色方向压,否则会破坏画面平衡,有个小技巧:用渐变滤镜将画面四角加深2档曝光,能立刻产生古绢画的岁月感,但切记保留人物肤色的通透度,否则就成了出土壁画。
模特姿态如何突破摆拍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样的汉服,有人穿像剧照有人穿像穿越?关键在打破"影楼式"站姿,让模特想象自己是画中人:抚琴时指尖要有力度悬停的顿挫感,执卷阅读时脖颈需保持"凤点头"的弧度,最忌现代人习惯性叉腰动作,那会像楷书里突然冒出个感叹号,可以准备古典舞基础动作视频给模特参考,或抓拍转身时裙裾扬起的瞬间,曾指导模特演绎"倚栏观鱼",要求她将团扇虚抵下颌而非实靠,这个"未完成"的动作反而让画面活了。


 Hope希望羽
 Hope希望羽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