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像摄影七要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决定画面情绪
为什么同一张脸在清晨和正午拍出来判若两人?答案藏在光线里,硬光像审讯室的顶灯,每道皱纹都无所遁形;柔光则是情人眼里的滤镜,连毛孔都变得温柔,侧光能雕刻立体感,但新手常犯的错误是让阴影切掉半张脸——试试用反光板补暗部,或者等一片云遮住太阳,阴天不是废片日,而是天然的柔光箱。
构图要引导视线
把人物塞进正中央,画面会像证件照一样死板,三分法?老套但管用,不过更高级的玩法是用环境线条牵引目光,栏杆、楼梯、树枝都能成为视觉箭头,最终指向模特的眼睛,遇到杂乱的背景怎么办?要么开大光圈虚化,要么直接换个角度——蹲下来用天空当画布,比后期P掉电线杆聪明得多。
模特状态比姿势重要
摆拍出来的微笑像超市保鲜膜包着的果冻,精致但假,真正的好照片诞生于模特忘记镜头的瞬间:让她转圈直到裙摆飞扬,或者突然讲个重口味笑话抓拍大笑,有个反常识的技巧:让非专业模特手里拿点东西,捧咖啡杯或摆弄项链,能立刻缓解"我不知道手放哪儿"的尴尬。
服装色彩暗藏玄机
穿大红裙子站在绿植前,乍看醒目实则像PS没扣干净的贴图,低饱和穿搭反而更耐看,米白、浅灰、驼色就像视觉里的白噪音,让人专注面孔,但遇到寡淡的环境时,一条亮色围巾就能点燃画面,有个摄影师常用的损招:让客户自带三套衣服,拍完才发现最出片的那件是临时借来的旧衬衫。
背景要会讲故事
咖啡杯沿的唇印,自行车筐里的野花,这些细节比虚化的光斑更有说服力,在废弃工厂拍暗黑风?先检查墙面涂鸦是否写着"拆"字,最怕遇到游客打卡照式的背景——埃菲尔铁塔从模特头顶"长"出来的尴尬,用再贵的镜头也救不回来。
焦段选择改变叙事
50mm标头最接近人眼视角?事实上它会让鼻子显得更大,85mm确实适合肖像,但在狭窄室内退无可退时,35mm反而能拍出带环境的故事感,长焦压缩空间的特性很妙,200mm拍的夕阳人像,能让三米外的路灯变成紧贴头发的光晕。
后期是调味不是造假
皮肤磨得像塑料娃娃,还不如保留几颗雀斑生动,调色时盯着色轮看太久,最后总会调出诡异的青橙色——不妨翻翻上世纪油画找灵感,最容易被忽视的是白平衡修正,暖光餐厅里拍的照片,别让人脸黄得像得了肝炎,所有调整滑块往右拉到头都是灾难现场。


 FlowerFieldBliss
 FlowerFieldBliss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