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门速度决定画面命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拍奔跑的狗总是糊成一片?问题出在快门偷懒了,把快门想象成眨眼的动作——眨得太慢,移动的物体自然会留下残影,拍摄运动主体时,建议将快门调到1/500秒以上,就像用快速开关的水龙头精准接满一杯水,但遇到夜晚车流,反而要故意放慢到1/10秒,让车灯拉出丝绸般的光轨,上周在跨江大桥试拍时,发现快门1/4秒配合三脚架,能把湍急的江水拍出雾化效果,岸边静止的礁石却依然锋利如刀。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总有人说"这张照片感觉不对",多半是构图在捣乱,三分法不是铁律但胜似交通规则——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上1/3处,天空立刻有了呼吸感,上周拍秋景时,刻意把孤零零的枫树放在右下交叉点,左侧留出蜿蜒的山路,观众视线自然跟着山路走进画面,遇到对称建筑别犹豫,中央构图能强化庄严感,就像给故宫拍证件照,但拍市井生活就得打破平衡,斜切画面的雨伞和半张路人脸,反而比完整构图更有故事性。
光线是最苛刻的化妆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朵花早晨拍像精灵,中午拍成菜市场蔫白菜?硬光像直射的探照灯,会在花瓣背面投下生硬的阴影;而薄云天的柔光,就像给景物蒙上纱巾,尝试在日落前半小时拍摄人像,暖色调的"黄金光"能自动美颜,连皱纹都变成质感纹理,有次在胡同里撞见束从瓦缝漏下的光,赶紧让穿红衣服的大爷站过去,丁达尔效应立刻把普通场景变成舞台剧。
后期是照片的二次生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片灰蒙蒙像隔了层毛玻璃?别急着删,拉曲线工具相当于给照片做心肺复苏,但调色不是粉刷墙面,有人把饱和度拉到100,树叶绿得像塑料玩具,建议用蒙版局部调整,就像只给汤里咸的部份加水,上周处理阴天拍的古镇时,单独提亮青石板路的反光,压暗过于抢戏的白墙,层次感就活了,记住Raw格式是生面团,JPG已经是蒸熟的馒头——前者能揉出千层饼,后者只能蘸酱吃。
镜头语言要说人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85mm拍人像显瘦,24mm拍集体照总有人变形?这就像用不同距离和人聊天——长焦镜头如同隔着咖啡桌交谈,能礼貌地虚化背景杂物;广角镜头则像凑到对方面前说话,边缘难免产生夸张透视,拍美食特写时换上50mm微距,面条的油光和葱花纤毫毕现,但若用手机广角俯拍,整碗面会扭曲成外星飞碟,记住镜头焦距不是刻度盘,而是你与世界的对话距离。


 CloudWhisper
 CloudWhisper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