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基础操作决定拍摄成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摸到相机时,很多人会被密密麻麻的按钮吓退,其实就像学自行车,关键先掌握刹车和油门——对应到相机就是快门、光圈和ISO,试着在白天户外将模式拨盘调到"A"档(光圈优先),手动设置F5.6的光圈,观察背景虚化效果,这时你会发现,同样的构图,F2.8会让后面的树叶糊成色块,而F11则连远处电线都清晰可见,有学员曾抱怨拍人像总像证件照,问题就出在死守F8的小光圈。
光线运用比设备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用万元相机拍出手机质感照片吗?问题往往出在光线上,清晨的斜阳会给景物描上金边,而正午顶光则容易让人脸出现难看的阴影,有个实用技巧:遇到强烈阳光时,可以让人物背对太阳,用反光板补光,曾有个学员在窗边拍静物,总出现一半亮一半暗的情况,后来发现只要拉上纱帘,就能让光线变得像奶油般均匀,自然光不需要花钱,但需要花心思。
构图法则要懂也要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则是入门必学,但死守教条会错过好照片,试着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中央拍倒影,或是故意把主体挤到边缘制造紧张感,有次看到学员拍的街头照片,所有行人都规规矩矩站在交叉点上,反而显得刻意,后来他尝试让骑自行车的人"冲出"画框,画面瞬间有了动感,就像做菜,盐放多少得看食材——构图规则也得根据拍摄对象灵活调整。
后期处理是第二次创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直出才是真本事,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照样做裁剪和调色,用手机修图软件拉曲线时,注意高光别过曝成死白,阴影别黑到丢失细节,见过有人把晚霞调成荧光粉,其实只要在HSL里单独增加橙色饱和度就够了,有个常见误区:以为滤镜越多越好,有张阴天拍的灰蒙蒙照片,学员加了十层滤镜,最后发现不如简单提高对比度来得干净。
拍摄主题需要情感驱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技术再完美,没有情感的照片就像没有馅的包子,试着给自己定个小课题:连续七天拍同一个路口的不同瞬间,有位学员这样坚持一个月后,意外抓拍到暴雨中相拥的情侣,比刻意摆拍生动百倍,当有人问"这张照片想说什么"时,如果答案只是"好看",或许该重新思考快门动机,真正的好照片,往往诞生于你放下所有技巧的瞬间。


 Fun欢乐派
 Fun欢乐派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