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按下快门就够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以为举起相机"咔嚓"一声就是摄影的全部,去年在西湖边,我见过游客用万元单反对着雷峰塔连拍二十张,回家却发现每张照片都像复制粘贴——同样的构图、同样的曝光,摄影远不只是机械记录,就像炒菜不是把食材扔进锅里就能出锅,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拍同一座塔能呈现二十种情绪?关键在于观察时的思考:晨雾中的塔尖适合冷色调,夕阳下的塔身需要暖光烘托,这些判断在按快门前就已完成。
相机参数是数学题还是选择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手常被光圈、快门、ISO的数值困住,就像面对一道永远解不开的方程式,但去年冬天拍雪景时,我故意让学摄影的表弟做个实验:先用自动模式拍结冰的湖面,再手动将快门调到1/1000秒,当看到自动模式拍出的湖面像块毛玻璃,而高速快门定格了冰晶飞溅的瞬间,他突然明白——参数不是正确答案,而是表达工具,就像炒菜时放盐,有人喜欢精确到克,老厨师凭手感反而更准。
后期处理算不算作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坚持"直出才是真实",这就像声称生啃胡萝卜比炒菜更原汁原味,上个月帮朋友修婚礼照片,原片里新娘的面纱因为强光过曝成白板,用RAW格式拉回细节后,她惊喜地发现面纱上的蕾丝花纹清晰可见,安塞尔·亚当斯当年在暗房做遮挡加工,和我们现在用图层蒙版本质相同,关键不在于是否后期,而在于是否用技术还原了眼睛看到的美好。
手机摄影能替代专业相机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就像在问"外卖能否取代米其林",去年用手机拍夜市烧烤摊,计算摄影让每串烤肉都油光发亮,但当我试图用长焦拍摊主皱纹里的烟火气时,手机算法却把沧桑感磨成了光滑的塑料脸,专业相机像手术刀,能精准剥离想要的细节;手机则像美颜滤镜,擅长制造讨喜的糖水片,工具没有高下之分,但认清它们的脾气很重要——拍孩子生日会可以信赖手机,想拍出老人手上的老茧还得靠相机。
好照片必须遵守黄金分割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构图法则像自行车辅助轮,初学者离不开,高手偶尔故意拆掉,前年在大理拍白族民居,刻意把门框放在画面正中央,对称构图反而强化了建筑的古拙感,但第二天拍集市时,把称杆斜放在三分线上,失衡感恰好表现了市井的嘈杂,有次看学生交的作业,按教科书黄金分割拍的荷花死气沉沉,另一张荷叶占满整个画幅的倒意外生动,规则该是弹簧门,推得开也要回得来。


 Warm温暖光
 Warm温暖光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