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光线塑造风景的立体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晨的侧光像一把雕刻刀,能把山峦的褶皱勾勒得棱角分明,去年在黄山拍摄云海时,我特意等到日出后两小时,阳光以45度角掠过山脊,岩石的纹理顿时像被揭开的古籍书页般清晰,逆光拍摄则需要警惕镜头眩光——有次在洱海边,我摘下遮光罩想拍波光粼粼的水面,结果照片像蒙了层雾霾,这时不妨用手掌在镜头上方搭个简易遮光棚,效果比后期修图自然得多。
前景选择比构图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对着雪山猛按快门,回来却发现照片像明信片般单调,在喀纳斯湖畔,我蹲下来让几株蒲公英入镜,毛茸茸的种子刚好指向远方的雪峰,画面立刻有了呼吸感,就像吃火锅要配蘸料,没有前景的风景照就像清汤锅底——不是说不好,只是少了点层次,下次遇到壮丽景色时,不妨先找找脚边的野花、斑驳的树皮,它们才是让照片活起来的秘密佐料。
慢门拍摄需要学会与风共舞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脚架刚支好,一阵风就能让30秒长曝光变成抽象画,在青岛拍海浪时,我发现风速超过3级就得调整策略:要么改拍浪花凝固的瞬间,要么干脆让风成为主角,有次台风前夕,故意用1/4秒快门拍摇曳的芦苇,模糊的草茎反而传递出风的形状,这就像煮粥火候,大火快煮和文火慢熬,端看你想呈现怎样的质感。
天气糟糕时正是创作良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暴雨将至的阴沉天空,往往藏着最戏剧性的光线,去年在坝上草原遭遇雷雨,乌云缝隙突然透出的光束,把草原分割成明暗交错的棋盘,这时要果断提高ISO到800,毕竟噪点可以后期降,错过光线就真没了,坏天气就像打翻的调料瓶——看似混乱,却可能调出意想不到的滋味,雾天拍摄时,试着把对焦点放在中景的树梢上,能避免画面像蒙了层毛玻璃。
季节更替是天然的调色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同一片胡杨林,十月初的金黄和十一月的赭红完全是两种语言,在额济纳旗,我连续三年记录同个沙丘的变色过程,发现落叶松最艳丽的时刻不是晴天,而是雨后阴天,这种饱和度就像煮熟的螃蟹壳,湿度会让色彩更饱满,如果遇到单调的冬季景观,试着寻找未冻结的溪流,流动的水体能为雪景注入律动的音符。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