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字为照片注入灵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举着相机拍完就收工,却忘了照片也需要"自我介绍",就像给陌生人递名片,三行文字就能决定对方是否想继续了解你,我曾拍过一组菜市场晨雾中的鱼摊,最初只标注"2023年5月摄于杭州",后来补充"凌晨四点的鲢鱼在塑料盆里甩尾,溅起的水珠比朝阳更早碰到秤盘",立刻让静态影像有了呼吸感。
技术参数该不该写成说明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位学员交来的雪山星空照说明写着"f/2.8,ISO3200,30秒",这就像餐厅菜单只写灶具功率不写菜品,特殊场景例外——比如要强调用手机长曝光拍银河时才需标注,更聪明的做法是转化技术语言:"用三十秒收集星光的过程里,三脚架在零下二十度冻成了冰雕"。
如何平衡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见荷花照片配文"出淤泥而不染",就像给红酒贴"好喝"标签般偷懒,去年拍残荷时,我写道"褪去夏装的莲蓬低垂着,茎秆在冰面上划出五线谱",具体意象比形容词更有说服力,但也要避免过度解读——有次我对着模糊光斑写"宇宙的叹息",回头再看不过是镜头没擦干净。
什么时候该让照片自己说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在文字说明里同样适用,拍下留守儿童踮脚够教室窗框的瞬间时,任何解释都是画蛇添足,但如果是需要背景知识的纪实摄影,比如非遗工匠的特定工具,就得像给外国友人递筷子时附赠使用指南,测试方法很简单:把文字遮住后看照片是否"失语"。
错别字比虚焦更毁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摄影展上见过把"洱海"写成"耳海"的说明牌,好比西装革履却穿拖鞋上台,检查时要像修图那样放大审视:时间地点是否准确?引用的诗句有没有张冠李戴?有组胡同照片因把"门墩"误作"门当",差点被民俗学者当成反面教材,写完不妨学诗人改稿,把说明文朗读三遍——耳朵比眼睛更容易发现疙瘩。


 Rain雨之灵
 Rain雨之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