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画面的质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清晨拍的照片总比正午更动人?答案藏在光线的角度里,侧光能勾勒物体的轮廓,比如拍摄陶罐时,45度方向的自然光会让表面的釉色产生渐变,而顶光则容易让画面扁平化,我曾用手机拍过一组静物,上午10点的窗边光线下,玻璃杯的投影自然延伸,而中午强光下同一位置,高光却像被漂白过,柔光箱不是万能的,阴天时云层就是天然的柔光罩,拍人像反而省去了反光板的麻烦。
构图需要打破常规思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分法用多了会不会让照片变得死板?有次在古镇拍建筑,刻意把飞檐放在画面正中央,反而突出了对称的美感,但拍动态场景时,留白方向必须配合主体运动趋势——飞鸟前方要预留更多空间,否则会有"撞墙"的压迫感,试着用取景框做减法:拍街头时蹲下来仰视,让杂乱的招牌变成几何色块,比平视拍摄更能突出主体。
色彩管理比后期调色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爱拍RAW格式?去年拍秋叶时深有体会:JPG直出的红叶在电脑上看偏橙,而RAW文件保留了真实的绛红色色谱,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就像不靠谱的调色师,在混合光源环境下,手动设置色温5500K拍出的肤色,比自动模式少三分蜡黄,前期准确的白平衡设置,能省去后期50%的校色时间。
设备限制催生创意解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没有长焦镜头就不能拍特写吗?用手机拍昆虫时发现,后退两步再裁剪的效果,比凑近拍摄的畸变更可控,三脚架也不总是必需品,把相机放在石头上用延时自拍,反而能获得超低视角,有次拍流水,没带ND镜就用墨镜挡在镜头前,虽然色偏严重,但慢门效果意外地有油画质感,关键是把限制当作创意的跳板,就像炒菜缺调料时,反而能发明新菜式。
瞬间预判是人文摄影的灵魂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何捕捉到孩子最生动的表情?观察比快门更重要,在公园拍儿童时,发现他们吹泡泡前总会不自觉地抿嘴,这个0.5秒的微表情比大笑更真实,街头摄影也一样,戴鸭舌帽的行人抬手整理帽檐时,手臂形成的三角形构图比呆板行走更有张力,这就像钓鱼要观察浮标颤动,而非等到完全沉没才提竿。


 Shine闪星
 Shine闪星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