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作品如何用光线讲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看那些摘得桂冠的风景照,十张里有八张都在玩光影魔术,去年荷赛奖的《雪原牧马》,摄影师硬是等到太阳擦着地平线时按下快门,马鬃被照得透亮,雪地却蓝得发冷,这种冷暖对冲就像火锅配冰啤,视觉刺激直接翻倍,新手常犯的错是顶着大中午拍片,影子短得藏不住细节,试着在手机天气APP里查"黄金时刻",日出后日落前那一个小时,连拍垃圾桶都能出层次。
构图陷阱藏在获奖作品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个有趣现象:越是顶级赛事,获奖作品越爱打破教科书规则,索尼摄影奖那张《跳水少年》,人物几乎顶在画面最边缘,水面占了三成却全是死白,但评委就吃这套——失衡构图制造的心理紧张感,恰好呼应运动员起跳前的窒息瞬间,下次拍运动题材,别急着把主体塞进九宫格交叉点,先问自己:这个场景需要稳定感还是动荡感?就像端汤碗时太求平稳反而洒得更快。
色彩情绪决定作品高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马格南摄影师有个暗房秘诀:调色时先把照片转黑白,能站住脚了再上色,去年IPA获奖的《渔市晨雾》,青灰色调像隔了层毛玻璃,实际是摄影师用白平衡偏移硬调出来的,很多人以为浓郁=好看,结果调成调料盘似的,记住色彩是佐料不是主菜,重庆小面要是加半碗辣椒,谁还尝得出碱水面的筋骨?拍人文题材时,试着把饱和度滑块往左拉三分之一,可能更接近真实世界的粗粝感。
瞬间选择比技术更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理论被说烂了,但多数人还是输在快门时机的判断,看看哈苏大师赛的《街头棋局》,老头举棋不定时手指的颤抖,比将军那刻更有张力,这就像等公交车,拍它进站不如拍乘客翘首张望的侧影,建议把相机调成高速连拍,但别指望机关枪扫射能出好片,观察人物微表情的变化前奏,比如谈判桌上突然松开的拳头,比签合同握手更有故事性。
后期处理要有外科思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获奖作品常被质疑"P过头",其实好后期该像肿瘤手术——精准切除病灶,保留健康组织,国家地理年度照片《火山救援》,仅用曲线工具压暗四周,受灾者脸上的火山灰细节丝毫没动,现在流行的那种HDR合成,把云层纹理拉到像钢丝球,根本过不了初选,修图软件是手术刀不是油漆刷,动之前先问这张照片的"病灶"在哪?是明暗反差不够,还是主体不够突出?


 幽径独赏芬芳
 幽径独赏芬芳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