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摄影需要打破常规构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明明技术完美,却总让人觉得乏味?问题往往出在构图的惯性思维上,比如拍摄老街时,多数人会选择对称构图突出建筑美感,但尝试将主体放在画面1/3处,故意保留倾斜的电线和半截自行车,反而能激活画面的叙事性,曾有位学员在拍摄咖啡馆时,刻意让咖啡杯边缘超出画框,虚化的杯口蒸汽与窗外行人形成奇妙呼应——这种"不完整"恰恰构成了视觉悬念。
光影质感决定作品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午后强光下的静物和阴天漫反射下的同一物体,呈现的完全是两种性格,有次在废弃工厂拍摄,铁锈在正午直射下像燃烧的火焰,而转到傍晚时分,同一块铁皮却变成忧郁的蓝灰色,这提醒我们:光不是照明工具,而是塑造情绪的画笔,尝试用窗帘缝隙光拍摄梳妆台,你会发现那些跳跃的尘埃比精心布置的化妆品更有感染力。
矛盾元素能制造视觉张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看到婚礼现场抓拍到的花童打哈欠,或是寺庙屋檐下的现代球鞋时,这种冲突感为何特别抓人眼球?去年冬天拍雪景,故意让穿荧光色冲锋衣的登山者闯入纯白画面,冰冷的寂静突然有了温度,美不总是和谐的,就像炖汤需要大火煮沸再小火慢煨,照片也需要些"不协调"来刺激观者的神经。
后期处理要保留创作痕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过度磨皮的人像和HDR拉满的风光,为什么总透着股塑料感?暗房时代大师们会刻意保留部分显影不均匀的痕迹,数码时代同理,处理老街照片时,不妨留下砖墙的粗粝噪点;调整人像时,眼角的细纹比光滑的皮肤更能传递故事,就像手作陶器保留指纹痕迹,艺术的真实感往往藏在"不完美"里。
拍摄动机比技术参数重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有人追问你"这张用什么光圈快门"时,是否想过他可能问错了问题?见过太多人执着于参数却拍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有位渔民拍摄海上日出二十年,直到某天他放下对构图的执念,拍下被油污沾染的朝阳,才真正触碰到艺术的本质,相机设置如同菜谱,但决定味道的永远是厨师的用心。


 Rain雨之灵
 Rain雨之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