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色彩的饱和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晨的薄雾让山峦染上蓝调,正午的烈日却可能把枫叶拍成焦糖色——为什么同一场景的色彩表现天差地别?关键在于光线角度与强度,我曾在青海湖拍摄时发现,日出前20分钟的低色温光线,能让湖水呈现油画般的钴蓝色,而使用偏振镜压暗反光后,这种蓝色会愈发浓郁,侧光能强化纹理的明暗过渡,顺光则更适合表现柔和的色彩层次。
白平衡是色彩的隐形导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机自动白平衡常把晚霞拍成灰橙色,就像用超市塑料袋装新鲜草莓——色彩总差那么点鲜活,手动设置5500K色温拍摄稻田时,稻穗会泛着不自然的冷白色;调到6500K后,立刻还原出秋收的暖金色,建议拍摄RAW格式,后期拖动色温滑块观察变化:阴天时往蓝色区域微调,能瞬间让雾凇恢复晶莹的冷调。
互补色制造视觉爆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你在薰衣草田里发现一株明黄色野菊,别急着清除这个"不和谐因素",紫与黄的互补关系,就像咖啡配焦糖饼干般充满戏剧张力,在新疆赛里木湖,我特意等待穿红衣的牧民走进画面,湖水的蓝与衣着的红形成色轮上180°对冲,后期只需稍加饱和度,整张照片就会"跳"出屏幕,但要注意:高饱和互补色面积比最好控制在3:7,否则会像同时吃下辣火锅和冰淇淋。
后期调色不是染色游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把雪山调成粉色的"网红滤镜"吗?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调色,就像给清水煮白菜浇巧克力酱,正确的思路应是强化原有色彩特质:拍摄胡杨林时,我会在ACR里单独选中黄色通道,将明度-5、饱和度+8,这样既保持金黄的厚重感,又避免色彩溢出,记住HSL调整的黄金法则——动饱和度前先调明度,就像化妆先打底再上腮红。
天气是天然的色彩滤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暴雨将至的乌云为何能让古城墙更显沧桑?因为漫射光削弱了阴影,就像给场景蒙上柔光箱,在黄山遇到大雾时,我改用长曝光拍摄,流动的雾气会把松树的墨绿"晕染"成水墨效果,相反,雪后初晴的强反射光,能让人像肤色呈现瓷器般的透亮感,下次遇到坏天气别收相机,试试用300mm长焦捕捉雨幕中的色彩涟漪。


 Joy欢乐颂
 Joy欢乐颂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