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培训学校哪里好
相机参数设置决定画面质感
很多人刚拿到相机时,会被密密麻麻的参数吓到,光圈、快门、ISO,这三个家伙就像厨房里的盐、糖、酱油——放多了毁一锅菜,放少了又没味道,比如拍流水,快门速度1/1000秒能凝固水花,但若调到1/4秒,水流就变成丝绸质感,有个学员在瀑布前折腾半小时,才发现自己一直用自动模式,拍出的水花像冻住的冰碴子,手动调整后,画面立刻有了动态韵律,参数不是数学题,而是调味艺术。
构图法则要活用而非死记
"三分法""引导线"这些规则,就像炒菜时的菜谱——能保证不翻车,但大厨都知道随机应变更重要,曾有个学员执着于把地平线压在画面下三分之一处,结果拍海岸时硬生生切掉了半截灯塔尖,其实当天空出现火烧云时,把地平线压到画面底部五分之一,反而能突出云层戏剧性,规则是拐杖,但别让它绊住你的脚。
光线把控比设备更重要
见过太多人举着上万的镜头抱怨"拍不出感觉",却对早晨六点的阳光视而不见,有次带学员在胡同里拍摄,有人非要用反光板补光,结果把老墙面的斑驳质感全打没了,其实当时西晒的侧光刚好勾勒出砖缝的阴影,根本不需要额外工具,就像煮泡面,深夜饿急时用煤气灶煮的,永远比中午用电火锅煮的香——光线本身就是最天然的调味料。
后期处理要保留拍摄初心
现在很多人修图喜欢把饱和度拉到溢出,就像给清蒸鱼浇上十种酱料,有个学员把樱花照片调成荧光粉,还振振有词说"这样更吸睛",后来我带他们重看亚当斯的原作,那些黑白风光里层次分明的灰调,反而让人想起晨雾掠过山脊的触感,好的后期应该像给古董除尘,而不是重新刷漆。
观察力培养需要打破惯性
为什么总拍不出新意?可能是因为你习惯了站着取景,有次我让学员躺在雨后地面上拍,那些水洼倒映着的扭曲楼宇,瞬间变成了超现实主义画作,还有个总抱怨"找不到题材"的学员,直到发现自家阳台花盆里蚂蚁搬运花瓣的微观战场,摄影眼不是镜头给的,是弯下腰的姿势培养的。


 FlowerFieldBliss
 FlowerFieldBliss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