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照片的情绪基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早晨拍出来温暖,中午却显得生硬?光线就像厨房里的调料——清晨的斜射光如同蜂蜜,给画面抹上柔和的琥珀色;正午的直射光则像粗盐,在物体边缘硌出锐利的阴影,拍摄人像时,我常故意让模特站在树荫边缘,让斑驳的光线在脸上画出天然的高光区,有次拍咖啡馆窗边的静物,发现逆光会让咖啡杯沿泛起金边,但主体容易欠曝,这时用反光板补光,就像给暗部悄悄塞了块方糖。
构图是视觉的呼吸节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照片让人"喘不过气",往往是元素堆砌太满,有次拍古镇巷道,把青石板路塞满画面反而显得拥挤,后退三步纳入一角飞檐,突然就有了空气流动感,三分法不是铁律,就像炒菜放盐——拍草原地平线居中显得呆板,但遇到镜面倒影时,对称构图反而让画面像对折的糖纸般工整,记住留白不是浪费,那是给视线散步的庭院。
快门速度欺骗了时间认知
瀑布在肉眼看来是流动的丝绸,为什么拍出来像冻住的冰柱?1/1000秒的快门能凝固蜂鸟翅膀,但拍摄夜间的车流时,我故意用三脚架慢门30秒,让红色尾灯像熔化的铁水般流淌,有次拍跳广场舞的大妈,用1/250秒拍出的动作清晰却死板,换成1/60秒后,袖口模糊的动感让照片突然有了唢呐声般的热闹劲儿。
色彩饱和度是味觉的陷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调色时总觉得不够鲜艳?显示器就像重口味厨子,总怂恿你猛加辣椒,有组樱花照后期被我调得粉到发腻,隔天再看像假花,还原部分黄色枝干后反而有了真实感,拍菜市场水产摊时,环境光让鱼鳞泛着诡异的蓝,白平衡校准后才发现银灰才是本色,记住饱和度这味料,宁可不慎手抖少放半勺。
景深制造了视觉的触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旧书摊时,f/1.8大光圈让近处的书脊清晰如刀刃,三排后的字典已化作奶油色块——这种虚实不是偷懒,是用焦平面当放大镜引导视线,但拍建筑群时,f/16的小光圈让每扇窗户都清晰可数,砖缝的阴影像铅笔素描的排线,有次误用自动模式拍微距,主体瓢虫和背景野花糊成一片,这才明白景深就像毛衣的针脚,太疏或太密都破坏质感。


 Sky天空蓝
 Sky天空蓝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