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流程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需要明确拍摄主题
拿起相机前,先问问自己:这次拍摄的核心是什么?是记录孩子的笑容,还是捕捉黄昏的光影?主题模糊就像炒菜没放盐,画面再精致也少了灵魂,比如拍街头人文,可以提前观察行人动态,等待穿红裙的女士走进斑马线,让色彩与线条形成视觉焦点,若主题是静物,则要反复调整构图中茶杯与书本的位置,直到阴影刚好落在桌角三分线上。
光线决定照片的呼吸感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在清晨或黄昏工作?因为此时光线斜射,质感最细腻,正午顶光拍人像会在眼窝投下难看的黑影,就像用手机闪光灯直接怼脸拍——细节全被生硬的明暗对比吃掉,遇到阴天也别急着收工,柔和的散射光反而适合拍肤色均匀的肖像,我曾用窗帘过滤午后强光,让模特的发丝边缘泛起金边,背景自然暗沉下来,这种可控的光比是后期软件难以模拟的。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规则
九宫格线并非万能钥匙,但能避免新手常犯的"中央构图综合征",试着把地平线压在下1/3处,给天空更多呼吸空间;或者让延伸的公路引导线从右下角切入,打破规则需要资本,就像写诗先学格律,拍摄舞蹈演员时,我故意让她的手臂冲出画框,用不完整构图强调动态张力,但若换成证件照,这种处理就会显得滑稽,关键要思考:观众视线该在哪里停留?多余的树枝是否抢了主体的戏?
后期是第二次创作
有人说直出照片才真实,但暗房时代的大师们同样会做局部减光,RAW格式就像生面团,白平衡和层次都能重塑,调色时切忌贪心——把饱和度拉到100%的后果,堪比往清蒸鱼上浇整瓶辣椒酱,具体操作上,先校正镜头畸变,再用渐变滤镜平衡天地光比,记得某次雪景拍摄,原片灰蒙蒙的,通过压低蓝色明度并提亮雪地高光,终于让画面有了刺骨的寒意。
拍摄后要建立复盘习惯
删掉废片不是终点,把同场景不同参数的照片并排对比:为什么f/8的光圈比f/2.8更出彩?或许是小光圈让远景的灯塔也清晰了,存储卡就像日记本,翻看三个月前的作品,会发现曾经迷恋的暗角特效现在显得刻意,这种审美进化比升级器材更重要,就像厨师最终要摆脱味精依赖,用火候本身说话,下次拍摄前,不妨列出三个改进项,尝试低于1/30秒的手持慢门",让每次快门都有明确成长意义。


 Sky天空蓝
 Sky天空蓝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