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摄影课程体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光线决定了画面的质感
刚开始拍静物时,总觉得打光就是“够亮就行”,结果成片要么死白一片,要么阴影脏得像没擦干净的桌子,后来在课程实操中发现,柔光箱的角度差个15度,金属餐具的反光就能从廉价变成高级,有次拍口红,主光太正,膏体像塑料玩具;把灯移到侧后方,突然就透出了缎面光泽,这让我想起煮溏心蛋——火候差几秒,蛋黄状态就完全不同。
构图需要打破惯性思维
老师让我们拍一组饮料广告,前几张横平竖直的构图交上去,直接被批“像超市促销图”,后来尝试把瓶子斜放在对角线,杯口溅起的水珠用高速快门定格,画面立刻有了动感,最意外的是有次失误:三脚架没锁紧,相机歪了,反而拍出倾斜构图的张力,这就像做菜时手抖多撒了盐,有时反而激发新口味。
后期不是万能修补术
见过同学把严重过曝的片子硬拉回正常曝光,结果噪点多得像电视雪花屏,有次我拍手表,表盘反光过强,现场偷懒没调整,后期用画笔工具一点点修,花了三小时还不如重拍十分钟,导师说这叫“用PS造轮子”——明明前期能解决的事,非要后期徒手画轮胎,现在我会在拍摄时多花20分钟校色温、测光比,这比熬夜修图划算多了。
客户需求比技术更重要
曾接了个美食画册的活,自己觉得暗调风格很有质感,结果客户说“看起来像隔夜菜”,后来学会在拍摄前问三个问题:用途是什么?想突出什么?忌讳什么?有次拍母婴产品,坚持用自然光追求“真实感”,却忽略了客户需要明亮温暖的卖点,这就像给四川人做粤菜,技术再好不对胃口也白搭,现在会准备三套灯光方案,第一条永远按客户brief来。
课程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好照片不是设备堆出来的,就像米其林大厨用普通炒锅也能做出美味,关键在知道什么时候大火爆炒,什么时候文火慢炖,每次按下快门前,现在总会多问自己一句:这个画面除了技术达标,真的能让人多看两秒吗?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