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场景时要寻找视觉锚点
当你举起相机时,眼前可能有杂乱的树枝、晃动的行人或刺眼的反光,别急着按下快门——先问自己:这个场景里最吸引眼球的是什么?可能是老墙上的斑驳裂纹,或是咖啡杯边缘的奶油拉花,就像在超市找商品要认准货架标签一样,视觉锚点就是画面的"商品标签",上周拍摄街角面包房时,我刻意等到阳光把橱窗里的可颂照得金黄透亮,这个高光点立刻让整个画面有了呼吸感。
构图必须考虑负空间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手常犯的错误是把主体塞满画框,就像不会整理衣柜的人拼命塞衣服,试着在人物视线方向留出1/3空白,你会发现照片突然会"喘气"了,上个月拍湖边垂钓者时,我特意把鱼竿占画面的左下角,右上角留出大片的湖面倒影,这片看似无用的"空白"反而让观众能想象鱼竿的摆动轨迹,比直接拍到鱼线入水的瞬间更有张力。
三分法则是活的指南针不是铁律
总有人争论该严格遵循三分法还是打破规则,其实这就像炒菜放盐——清蒸鱼要精准到克,麻辣火锅却讲究随意挥洒,拍摄奔跑的狗时,把主体放在正中央反而能强化动感;但拍静物特写时,稍微偏移中心点就能制造不安定的趣味,关键要明白:当你想强调稳定感时用三分法,想制造冲击力时就故意打破它。
变换视角能激活平凡场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蹲下来把相机贴在地面,你会发现落叶的纹路突然变成了峡谷沟壑;把相机举过头顶俯拍,菜市场的鱼摊会抽象成彩色几何图案,上周我为了拍儿童乐园,整个人趴在地上取景,滑梯的曲线在低角度下变得像恐龙脊背般夸张,这个动作引来保安疑惑的目光,但得到的成片证明:所谓"好机位"常常藏在非常规的位置里。
后期裁剪是构图的第二次机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算现场取景不够理想,也别急着删除照片,用裁剪工具重新构图时,要像修剪盆栽那样果断——杂乱的背景就像多余的枝桠,该剪就剪,有张在车站拍糊了的背影照,通过裁剪掉右边晃动的行李箱,再把人物放在左侧黄金分割线上,模糊的动感反而成了优点,前期拍摄是种树,后期裁剪是塑形,两者结合才能培育出好作品。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