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拍照如何选择拍摄角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多数人习惯站在最后一排平视拍摄,结果照片里全是后脑勺,试试绕到会场侧方45度角,用广角镜头把主席台和听众席同时框进画面,遇到阶梯教室或弧形会议室,可以蹲在第二排过道仰拍,让前排观众自然成为前景,既能避开头顶空隙,又能突出主讲人的肢体语言,角度比身高更重要——就像拍全家福时,蹲下来的照片永远比站着拍的更有层次感。
会议拍照怎样处理复杂光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会议室常遇到顶光直射和投影仪蓝光混合的"灾难现场",别急着开闪光灯,先观察光源:如果主席台有面光灯,就把相机白平衡调到4000K左右中和冷色调;遇到背光发言者,点测光对准人脸后适当+1.3曝光补偿,实在搞不定时,找个有自然光的窗边位置,用窗帘当柔光布——这和炒菜时控制火候是一个道理,猛火快炒不如文火慢炖。
会议拍照如何捕捉关键时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等领导翻页PPT时再按快门?早就错过了黄金三秒,真正的好镜头往往出现在发言者放下稿子抬头的瞬间,或是听众突然鼓掌的0.5秒内,建议用连拍模式配合单点对焦,就像钓鱼时盯着浮漂的细微颤动,特别注意颁奖环节的"握手交接帧",提前移动到侧面机位,当双方手臂呈90度角时连续拍摄,后期总能挑出肢体语言最舒展的那张。
会议拍照该不该做后期处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觉得会议照就该原片直出,其实适当修图就像给发言者整理衣领,用修复画笔去掉背景里突兀的矿泉水瓶,用径向滤镜稍微提亮主宾的面部,但千万别动液化工具——把领导的西装P出腰线反而假得尴尬,记住原则:可以校正倾斜的投影幕布,不能修改PPT上的文字内容;能调整白平衡,不能改变服装颜色,这和写会议纪要类似,修饰语句可以,篡改数据绝对不行。
会议拍照怎样兼顾全景与特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只拍大合影就像只吃火锅不蘸料,总差点味道,建议按"三三制"切换镜头:前30分钟用24-70mm拍环境氛围,中间穿插70-200mm抓听众特写,最后15分钟换回广角记录集体讨论,遇到分组讨论环节,不妨学纪录片导演的"跟拍法":先拍小组全景定位场景,再推进到发言人翻动便签的手部特写,这种远近交替的节奏,就像用不同景别讲故事的电影分镜。


 Grace优雅风
 Grace优雅风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