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决定了照片的呼吸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台相机,有人拍出死气沉沉的画面,有人却能捕捉到"会呼吸"的瞬间?关键在于理解光线的性格,清晨六点的侧光像刚睡醒的猫,慵懒地勾勒出物体的轮廓;正午顶光则是莽撞的少年,把阴影粗暴地踩在脚下,试着在阳台用玻璃杯做实验:逆光时杯壁会泛起星芒,顺光则变成平淡的透明容器——这就是摄影大赛评委一眼能辨别的"光商"差距。
构图是视觉的语法错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你说"这张照片看着别扭",其实是在指控构图犯了语法错误,三分法就像小学生造句,安全但乏味;而故意把主体压在画面边缘,反倒像诗人刻意打破的语序,拍街头时,我常让行人的脚踩在画面下沿,头顶留出大片空白,这种"失衡"反而制造出行走的动势,所有构图法则都是用来打破的,但必须先知道怎么正确使用它们。
快门速度在说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4000秒凝固的水滴像玻璃珠般虚假,而1/15秒拍出的流水反而更接近人眼看到的柔软,相机从来不是真理机器,快门速度本质是种修辞手法,拍孩子吹泡泡时,用1/125秒会冻住七彩的膜,但改用1/60秒让泡泡拖尾,画面突然就有了童趣的呼吸感,下次遇到动态场景,不妨自问:我要的是法医报告式的记录,还是带体温的叙事?
后期是照片的第二次快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说"直出才是真实",可暗房时代的大师们谁不调整曝光?调色如同给照片穿上合适的衣服——过度锐化是亮片短裙,适当褪色反而像亚麻衬衫般耐看,处理人像时,我会在阴影里藏点青蓝,高光抹些暖黄,就像煮高汤时撇去浮沫保留鲜味,真正的作弊是滥用HDR把夜景调成塑料模型,而非让照片说出它本该有的样子。
器材是乐谱,拍摄才是演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见过太多人把相机当体温计,以为参数调准就能出好照片,其实全画幅和手机的区别,不过是大提琴与尤克里里的音域差异,有次我用20年前的老镜头拍银杏,对焦马达吱呀作响,出来的焦外却像融化的黄油,现在每次摸新器材都问自己:它会让我的观看方式更贪婪,还是更专注?毕竟再贵的相机,也装不下未抵达现场的好奇心。


 时光留下痕迹
 时光留下痕迹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