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决定画面的虚实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同一场景下,有些照片主体清晰而背景模糊?关键在于光圈大小,比如拍摄人像时,将f/1.8的大光圈拧到镜头上,背景的树影会融化成色块,而模特的眼睛却纤毫毕现,但遇到集体照就得收缩到f/8以上,否则后排的人脸可能虚得像打了马赛克,这就像用自来水笔写字,笔尖越粗(光圈越大),线条边缘越晕染,而细笔尖(小光圈)能让所有笔画整齐排列。
快门速度是时间的雕刻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飞鸟时总拍成模糊的影子?试试把快门调到1/2000秒,连翅膀振动的瞬间都能钉在画面上,但若是故意要拍出咖啡拉花的流动感,就得冒险降到1/15秒,这时候三脚架就成了救命稻草,有次在瀑布前,我用2秒慢门让水流变成丝绸,结果发现岩石边缘也糊了——原来风吹得相机微微晃动,这就是为什么风光摄影师总念叨"快门速度要和现场环境掰手腕"。
ISO是光影的平衡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昏暗的咖啡馆里不开闪光灯怎么拍?提高ISO确实能救场,但代价是画质,就像调亮手机屏幕时看到的噪点,ISO1600拍出的拿铁咖啡,杯沿会爬满彩色颗粒,有次音乐节拍摄,我把ISO硬拉到6400,歌手额头的汗珠倒是拍清了,可背景的LED屏却碎成了雪花点,这时候才明白,与其盲目拉高感光度,不如找个支撑物稳住相机降快门。
白平衡是色彩的翻译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清晨拍的白雪总泛着蓝调?相机的自动白平衡有时会误判,在钨丝灯下拍食物,如果直接按快门,牛排会黄得像裹了层咖喱,手动设置5500K色温后,终于还原出粉嫩的肉质,最有趣的是拍日落,故意把白平衡调到阴影模式,整个天空瞬间烧起来,云彩像被泼了橙红色颜料,这就像给不同光源配翻译,选错语言就会闹笑话。
对焦模式是视觉的指挥棒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运动会时总抓不到起跳瞬间?单次对焦就像用签字笔画线,一旦落笔就不能修改;而连续对焦如同铅笔素描,能追着奔跑的球员反复修正,有次拍街头魔术师,锁定他掏扑克的手用了点对焦,结果观众惊愕的脸全成了虚影,后来改用区域对焦,才让主体和反应都清晰,对焦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讲故事的方式。


 Love爱之韵
 Love爱之韵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