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如何捕捉流动的光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瀑布时,新手常抱怨水流总糊成一片白雾,问题出在快门速度——当数值高于1/500秒,水花会凝固成颗粒状;低于1/30秒,丝绸般的质感就出现了,去年在黄果树瀑布,我们让学员用三脚架固定相机,ISO调到100,光圈缩至f/16,用2秒长曝光,结果呢?那些抱怨的学员突然发现,原来参数组合比单纯按快门更重要。
构图为什么需要打破常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坚持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三分之一处,却抱怨照片像明信片般呆板,试着把山峰压到画面底部,留出70%的天空如何?在张家界采风时,我们故意让云海占据四分之三画面,底部只露几处山尖,这种非常规构图反而让观众想象:被云层吞没的山体到底有多壮观?规则是用来打破的,就像炒菜时盐放多了可以加糖平衡。
夜间拍摄为何总出现噪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发现夜景照片布满彩色斑点,像撒了芝麻的烧饼,这往往是因为盲目提高ISO,去年外滩灯光秀,有位会员坚持用ISO6400拍摄,结果连浦江游轮的轮廓都糊了,我们建议改用ISO800,延长曝光到15秒,配合RAW格式后期降噪,你看,与其依赖相机自我补偿,不如给传感器足够的时间"深呼吸"。
人像摄影怎样避免生硬摆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模特摆好姿势后,照片总像服装店假人?关键在于制造动态瞬间,在平遥古城拍摄时,我们让穿汉服的姑娘反复转身,抓拍衣袂扬起时的弧度,或者让老人点烟斗时突然问他:"您年轻时抽烟被母亲骂过吗?"那瞬间皱起的眉头和笑意,比任何刻意摆姿都鲜活,最好的表情永远在动作与对话的间隙里。
后期处理如何把握分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把饱和度拉到100,结果红叶艳得像番茄酱,其实后期如同熬汤——大火收汁过头就糊锅,处理故宫雪景时,我们只在阴影部分补5%蓝色,高光加10%暖黄,这种微调反而让红墙上的积雪显得更真实,下次修图前不妨问问:这张照片需要表达什么情绪?技术参数只是调料,别让佐料盖过食材本味。


 WindChimeMelody
 WindChimeMelody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