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走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拍摄时遇到杂乱的场景怎么办?试试寻找天然形成的线条——公路的延伸线、树枝的走向,甚至是咖啡杯把手形成的弧线,这些线条像无声的导游,带着观众的目光从画面边缘滑向主体,比如拍摄古镇时,用青石板路的S形曲线将人引向远处的灯笼,比直接怼着灯笼拍更有层次感,但要注意避免线条"打架",两根交叉的斜线可能让画面像被撕成两半。
主体位置决定画面重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些照片看着别扭?很可能主体被随意丢在了正中间,想象画面被井字格分成九宫格,把重要元素放在交叉点上,就像把蛋糕上的草莓偏左摆放,拍摄人像时,若人物看向右侧,就让他占据左侧格位,留出视线延伸的空间,但规则也可以打破——拍摄对称的教堂穹顶时,居中构图反而能强化庄严感。
色彩对比制造视觉焦点
阴天拍的照片总显得平淡?寻找色轮上对立的颜色吧,穿红裙的模特站在绿草地前,即使只占画面十分之一也会跳脱出来,就像超市货架上黄色包装的方便面总是最先被注意到,不过要警惕过度饱和,柠檬黄配紫罗兰虽然抢眼,也可能让照片像儿童蜡笔画。
虚实关系强化空间层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背景总在干扰主体?调大光圈让后景模糊,就像近视者摘掉眼镜看世界,拍摄美食时,让前景的叉子虚化成色块,清晰的牛排瞬间有了立体感,但全虚化未必都好——拍摄花海时保留远处模糊的树林轮廓,比纯色背景更能体现纵深感,模糊程度要和讲述的故事匹配,拍证件照可不能用这套。
负空间赋予画面呼吸感
为什么专业摄影师总爱留白?大面积的单色区域像音乐中的休止符,给眼睛歇脚的地方,拍摄飞鸟时,天空占比超过60%反而更能突出孤独感,但留白不是随便留——纯白背景上的小黑点可能是失误,而灰调墙面前的一只黑猫就变成了极简艺术,下次拍摄前不妨自问:这个角落如果剪掉,会影响故事表达吗?


 Star星之耀
 Star星之耀  微信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