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摄影器材

董书畅摄影图片鉴赏大全,董书畅摄影作品精选集

董书畅如何用光影雕刻建筑轮廓当清晨六点的阳光斜切过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董书畅总会蹲在黄浦江畔的防汛墙边,他的秘密在于等待——不是等光,而是等光的"犹豫期",当…

董书畅如何用光影雕刻建筑轮廓

董书畅如何用光影雕刻建筑轮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清晨六点的阳光斜切过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董书畅总会蹲在黄浦江畔的防汛墙边,他的秘密在于等待——不是等光,而是等光的"犹豫期",当晨光在花岗岩立面徘徊却未完全铺开时,浮雕般的阴影会让柯林斯柱头活过来,这时要用点测光锁定高光部分,故意让暗部沉入-1.5EV的深渊,就像老木匠用凿子剔除多余木屑,某次拍摄澳门大三巴牌坊,他突然把相机倾斜15度,让上午十点的阳光从断裂的巴洛克浮雕侧面切入,石雕圣徒的衣褶顿时有了羊毛织物的质感。

董书畅怎样让静物开口说话

董书畅怎样让静物开口说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他工作室的西北角,有个总被实习生误认为垃圾堆的角落——生锈的搪瓷缸、脱线的藤编篮、霉斑爬行的旧书,这些"破烂"在他的富士GFX100S镜头前却总在密谋什么,拍摄前他会像中医把脉般用手指丈量物件纹理,当发现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茶缸内壁有螺旋状茶垢时,突然改用35mm微距镜头贴着缸口俯拍,背景用浸湿的宣纸制造氤氲感,右侧打光的LED灯罩上故意蒙层纱巾,茶垢在光影中舒展成微型梯田,这让人想起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看祖母煮茶时蒸汽在搪瓷杯沿凝结成珠的晨光。

董书畅破解街头摄影的隐身术

董书畅破解街头摄影的隐身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南京西路的斑马线前,穿鲜红高跟鞋的女士和拎鸟笼的老伯即将擦肩而过的0.3秒,他的徕卡M10早已预判了这场相遇,不同于多数街拍摄影师追求"决定性瞬间",他更痴迷"悬而未决的瞬间",相机设置有个反逻辑的秘诀:晴天用ISO800,快门1/250s配f8光圈,这样既能凝固动态又保留些许噪点,像老式电影胶片的颗粒感,有次在重庆十八梯,他蹲在菜摊后假装系鞋带,当老板娘挥刀斩开西瓜的刹那,飞溅的汁水在逆光中定格成玛瑙珠串,而阴影里顾客迟疑的手指正悬在钞票上方。

董书畅驯服高原暴雪的野性

董书畅驯服高原暴雪的野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多数摄影师在玉龙雪山4680米平台忙着拍打卡照时,他正用身体压着三脚架对抗八级阵风,高原拍摄最吊诡的是:越晴朗的天气越要提防紫外线吃掉细节,他的防雪盲镜片后藏着个疯狂想法——故意让暴风雪前的低压云层过曝1档,使雪山棱线在画面中"消失"三秒,等阳光突然刺穿云层时,用1/2000s快门冻结飞雪,此时山脊会像淬火后的刀锋突然显现,去年在阿尼玛卿冰川,他裹着牦牛毛毯趴在冰舌上,拍到了蓝冰裂隙中一株被冰晶包裹的雪莲,花瓣的脉络在零下20℃依然保持着舒展的弧度。

董书畅调色盘里的黄昏经济学

董书畅调色盘里的黄昏经济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洱海的波光开始计算日落成本时,他的色温校准仪正在执行一场精密叛变,普通摄影师对着晚霞拍RAW格式就心安理得,他却坚持用白平衡偏移玩心理游戏:将色温调到7000K同时加品红偏移,让晚霞的紫红像渗血的胭脂,去年在呼伦贝尔,他发现牧羊人帐篷的炊烟会偷走天边的玫红色素,于是手动设置色彩矩阵,把橙色饱和度降到-15,蓝色明度+20,结果画面中袅袅青烟突然变成了普鲁士蓝的缎带,而远处畜群归家的剪影则保持着生赭石的暖调。

本文源于网友整理,不代表爱摄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若作品存在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